兰兰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兰兰文学 > 凉山月 > 第十九章

第十九章

这茶馆占地比那旅店还要大些。大小桌子总摆了有十几张。中间地带放了张大方桌。桌上已摆了些大锣、小锣、钹、板等打击乐器,一旁还架着只鼓。有几个人围着这些乐器喝茶摆龙门阵,并不断跟新进门的客人打招呼。周围十几张桌上都坐满了人。三个一群,两人一伙谈得眉飞色舞。卖烟的脖子上挂着托盘,卖瓜子的端着挎着竹篮,卖手帕,汁中,挖耳杓的举着竹竿绑成的货架在桌间穿来走去,还有头上围着帕子的女人在门中处叫喊:“炒米糖开水”,“醪糟鸡蛋”。一位老茶馆头上围着帕子,穿一件没有袖,没有领,胸前只用两条扣绊结着的夏布汗禢。一手托着十几个盖碗,一手提着长嘴铜壶,每走到一个桌前叮叮当当左手摆下茶碗,右手把铜壶高举,距那茶碗一米开外处壶嘴一低,喷出一股冒着热气的水柱直入茶碗之中,一碗冲满,左手盖上碗盖,右手就将壶嘴往上一抬,左手刚离开,右手随即将壶嘴再低下,目标就转入了另一杯中,一滴不洒,一碗不漏,其目标之准,速度之快,两手配合之巧,都令人叹为观止。

茶倌来到古旺元桌前时,那中间桌上的锣鼓敲响了。古旺元虽然自己也打过锣,用的是北方锣鼓,念的是京剧锣经。这四川的打击乐器却是完全另一套系统,大小样式既不同,发出的声音也隔路。而且锣鼓经不同,竞听不出套路牌子来。他究竟是摸过锣锤鼓棒,听了一会,觉得就要摸着脉络了,正想聚精会神地听个仔细,猛然背后一声尖叫,吓得他差点把茶杯打翻。顺着声音看去,只见一位穿夏布长衫,罗圈发,面孔白皙的人,极斯文地抚桌站了起来,昂首叫道:“哎呀,好凄惨哪!”古旺元心想,这满屋人都笑容满面,他怎么喊凄惨呢?这时一阵锣响,四面八方一起吼了起来:“凄惨惨阴风扑面,离开了阳世人间……”古旺元满脸困惑,那位四川药剂师拉他一把说:“你别害怕,这是唱戏呢,现在是帮腔,呆一会那位主角再唱,这是川戏里的高腔。”古旺元问:“怎么这里晚上还带唱戏的?要另外花钱吗?”药剂师说:“这都是票友,来业余玩

乐的,不另收费。”古旺元又问:“毫无准备,张口就唱,要是几个人一块开口那不全乱了?”药剂师说:“不会,谁唱什么都是固定的,锣鼓一响,是什么戏,谁先张口人家心中就有了数。”古旺元问:“那鼓佬也没往这边看,要是万一唱这角的人没来,岂不要冷场?”药剂师说:“更不会,几板过去没人接腔,那鼓佬会自己补上来唱的……”古旺元还要打听,可那主角已经开口唱戏文了,旁边的茶客嘘了两声,把他俩的对谈制止住。

在场的人连同那位药剂师都听得有滋有味,可是几个北方人既听不懂词句,又觉得那锣鼓声和帮腔太吵。坐了一会,大家就声称太累,纷纷离座而去。只有那药剂师坐在那里听得如醉如痴。

古旺元也觉得累了,可这人有个固执习惯,定下来要作的事一定当天要作完。他回到屋中拿毛巾又擦了把脸,便当真拿着笔记本来到楼下帐桌旁,就着泡子灯,写他预定要在今天写的一段笔记:

不管怎么说,诸葛亮和孟获的和解为彝族和平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在那以后的一段时期内,彝族人经过艰苦的劳动,使经济、文化都有了长足进展。农业、畜牧业、手工业都创造出了灿烂业绩。他们本来就有自己的文字,这种象形文字与汉族的古陶器上象形符号有极深的血缘关系。有的出土陶器上的象形文字汉族的学者专家怎么也认不出,可是拿给彝族的比姆(巫师),他们竟能识别大半。以至有的专家怀疑苍颉先生到底是汉族的祖先还是彝族的祖先,抑或汉彝来自一个祖先?这种文字当年比现在似乎传播得广,为此成全了一位大诗人的惊人之举。野史小说中有一篇名叫《李谪仙醉写赫蛮书》、昆曲中有出戏叫《太白醉写》(至今俞振飞先生还时常露演),说的就是那回事:唐朝时某番国派使臣送来一封国书,用的全是蛮文(用现在的话说是外文),满朝文武谁也不认识。急得大唐皇帝手足无措,这时贺知章推荐来个白衣秀士,名叫李白。李白进过考场,因为没钱贿赂,杨国忠就在卷子上批了个“此人才能只配为我研磨”,由高力士把他轰了出去。一听推荐的是他,杨高二人不屑地一笑,众人就替贺知章捏把汗,怕他落个欺君之罪。过了会儿李白应召穿着新赐的袍带来了,拜过皇帝后就接过来那番文国书。冲着那洋文半天没出声,待众人紧张得连喘气都不敢出声时,他突然流利地从头到尾边看边译宣读出来了。不光皇帝与群臣吃惊,连那番使也着实吓了一跳。皇帝龙心大悦立即叫李白用原样的番文写封回书叫使者带回。李白这时就露出知识分子的狂傲本性,他提出的条件是非杨国忠为他研磨,高力士为其脱靴不写。皇帝当即命杨国忠为其研磨,高力士替他脱靴,在场的官员无不感到痛快。并为李白取得全胜而庆贺。

李白当场写成番文回书,那使者见天朝果有人材,回去后如实一说,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民族战争。

李白认识与写的“蛮文”据考证就是彝族文字。

小说里写来使是从渤海国来,李白从没跟那地方有过牵扯,从哪儿接触到他们的文字呢?说是彝族却是一通百通。李白在成都长大,那地方过去不远就是邛都,向来是西南夷聚居之地。唐时的南昭正是彝族建的大国,他们派人来下书摸唐朝的底,而被李白认出其文字是再合理不过的事了。

可见那时锦城一带人,是和彝族交流频繁,并有人能识其文字的。

写到这里,老板为省灯油,宣布打烊了。

(本章完)

记住我们网址:www.wanben.org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