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兰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兰兰文学 > 于维汉传 > §1-9 繁荣,繁荣

§1-9 繁荣,繁荣

“哎呀!这不是小鸥吗!”老太太的二姑娘认出来了,说着娘三个都围上来,眼睛圈都红了。老爷子也下来和我们握手问好。他叫吕永玉,1959年从部队转业到玉门油田,他参加过抗美援朝,也扛过枪打过仗。他从玉门来大庆参加会战,因为孩子多吃不饱饭,到富裕来种地,日子也没富裕起来。**中,他在大队当民兵连长,那时于**被押到他们队里

批斗。**前于教授就在富裕救过很多人,怎么这么好的大夫也被斗呢!老吕很不理解,但他知道于教授是好人。他看于教授太遭罪了,就让孩子常给他送点吃的。他听说,1948年于教授就当军医了,两人就更亲了。

后来小鸥到繁荣下乡,更是老吕家的常客,逢年过节,他们总找孩子来吃顿饭,或在生活上给他一些帮助。小鸥过生日了,老吕把爷俩都找来,全家像过年一样高兴。那时徐岸明老师来看他们总是住在他们家。于老师只要到繁荣来,没有一次不到老吕家的。

于教授和徐教授一商量,他们准备把吕家的二姑娘惠玲带到哈尔滨念书,他们看老吕家六个孩子,生活太困难了。那时二丫五六岁,一个胖乎乎的小姑娘,很可爱。老吕两口当然高兴,可临上车,二丫变卦了,舍不得她妈。

“你要是跟着于教授走了,现在也当教授了!你看于家三个孩子都是教授!”我逗二姑娘说。

“我真没那个命!当时于大爷对我真好!一心想好好培养教育我。”吕惠玲说着就流下眼泪。

老吕说,听说老于去世了,这娘几个没少哭。一想起他来,我心里也不好受。于教授也算高寿了,可我们就是不愿他死啊!

正说着,繁荣乡的陈兆廷副乡长找我们回乡里吃饭。我们才和吕家恋恋不舍地分手了。我们问起他对于**的评价,陈副乡长说:“只有两个字:伟大!”没想到这位基层干部和杨宝峰院士的意见一致,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

真是没想到,“伟大”这个曾是领袖专用的词汇,一个农村的基层干部和一位工程院的院士,都用来表达对一个医生的赞颂和敬仰。我想这是一种由衷的表达,因于**的所作所为既表现了一个***人一心为民的理想,也突出了一个非凡人物的品格和风范。他们实在选不出那一句更贴切的文字了,“伟大”就成了他们送给一位最值得尊敬的人的贵冠了。

在饭桌上,乡里的领导告诉我们,当年繁荣是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的高发区,现在这两种病都没有。这里成了县里的长寿之乡,80岁以上的老人139人,90岁以上老人40人。60、70的老人比五十年代的40岁人都健康。关键的是,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都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高了,人自然长寿。现在全乡的110公里的乡路都变成水泥路了。全乡70%的泥草房都改造成砖瓦房了。现在农民种地不用牛马,连锄头都不用了,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了。全乡5000多户,电视入户率达100%。你看我们的穿着打扮和饮食结构,真和你们城里没啥区别!

看来,繁荣,真的繁荣了。年丰人健,日子越来越好了。

我们参观了繁荣乡新盖的乡医院,真是鸟枪换炮了,200平方米的平房换成了1200平方米的二层小楼,里面的设备很全,B超、X光机和心电图机等进行常规检查的设备都有,病房里也是干干净净的。可看病的人不多,年轻的院长告诉我们,为了吸引更多农民来看病,我们给每个住院的病人每天补助10元钱。可来的人还是不多。

为什么?院长说,乡里医生水平不高,农民信不着。我的这个医院只我一个大学毕业,还是第二学历,这方面还不如**前。那时县里乡里本科生、合格的医生比现在多。现在学医的大学生在城里找不到工作,我们这里又特别缺人。

城里大医院人满为患,而乡镇医院又门可罗雀。

香港报纸已发过这样的文章:大陆农村医疗改革成功的关键,是要有合格的医生。

我们在农村采访,这样的呼声不绝于耳:像于**这样的大教授,能不能常到农村跑一跑!他们甚至怀念到农村为农民服务的大城市的医生。他们说,当年的“赤脚医生”也发挥很大的作用,于老师培养的“防克员”现在还在给老乡看病……

正在进行的农村医改是否从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中吸取营养?中国十多亿农民的医疗保健问题,是世界最大的惠民工程,现在中国应该有能力做好这件事。农民兄弟企盼着。

最近不断听到令人鼓舞的消息,***要提高乡村医生的待遇,吸引更多的学医的大学生到农村工作。

我真为乡亲们高兴!

(本章完)

记住我们网址:www.wanben.org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