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兰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兰兰文学 > 于维汉传 > §1-10 光荣村的丰碑

§1-10 光荣村的丰碑

没有一个人或者一个地方愿意因病扬名的。

克山县的光荣村却是以一种病为天下所知。这种病叫克山病,1907年在当时的克山县境内大暴发,以后在1923年、1935年又暴发两次。1936年3月,当时的日***派出调查班,对全县,特别是对这种病暴发最严重的张云圃村进行了病情调查,然后把这种“北满奇病”命名为“克山病”,发现地就是张云圃村,1947年改名光荣村。此村从此出名了。执政者、研究者、救治者、好奇者、以记录历史为已任者纷至沓来,半个多世纪以来从来没有消停过。

这一年最严寒的季节,我们也来了——为了追寻一位大医的脚步。出县城向西北方向行35公里,就望见这个半隐在雪野上的小村落。和这个县别的村子并没有什么不同,我却感觉出一种特殊的宁静和素雅。

我们的车停在一栋乳白色的砖房前,村里的人告诉我,这里就是村的卫生所。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人建立的“奇病研究所”就在这里;五十年代哈医大的克山病观察点,也设在这里。半个多世纪的苍桑,并没有给这座建筑留下任何痕迹,可那立在它门前的一座不大的纪念碑,却让我们为之一震。那碑的正面,是原黑龙江省省委书记孙维本的题辞:

送走瘟神 造福后人

请孙维本书记题写碑文是一个恰当的选择,不仅因为他在黑龙江省委书记任上,积极推进克山病的防治而且取得重大成效。还因为他在辽宁任省委***时,还兼任中央地方病领导小组副组长,当时他提出防治地方病要开“大处方”,就是要把各有关方面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大家都承担防治任务,实行综合治理,缺少哪个部门,即缺了哪味药都不行。他的“大药方”经验在全国推广,为防治地方病发挥很大作用。

后面的碑文为:

公元一九三五年始,此地奇病肆虐,民不聊生,十室九空。囿于历史及医学科研水平,遂以地命名克山病。继而在国内和世界一些地区也发现此病。*******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科研与全民防治,恩泽黎庶,福荫子孙。欣喜***总理委派医疗队惠临防治,承蒙于**教授等专家学者潜心研究,经几代人砥心砺志孜黾相续,终使克山病绝迹克山。参商辗转,一轮甲子,幸此升平,功垂百世,谨建之所并立碑纪念。

克山县人民政府

公元一九九五年十月十八日立

对当年克山病之严重,在本文的第一节中,我们已在县志上有所知,建国之后的防治和研究情况,陪同我们的县卫生局的同志又做了些介绍。大概是1953年冬天,黑龙江省政府组织的克山病调查团进入克山县,并在光荣村建立了研究所(观察点),开始了救治和研究工作。相继有国内的一流专家于**、苏永忱、刘瞬钦、谢景奎等来到此地从事抢救和研究工作。1971年,受***总理指派,卫生部黄树则副部长率领北京医疗队深入到光荣村防克治病一年之久。1973年,也是按着周总理的要求,在克山成立“克山病研究协作组”。到1979年11月,共召开三次全国的克山病病因研究讨论会。多年从事克山病研究的医学家、医学工作者和其他方面的专家达1000多人,经过多年的现场调查、临床实践、学术探讨,取得了明显的治疗效果和科研成果。国内外学者提出的传染学、中毒说、营养说、水土病等近20种病因说法,为治疗和预防克山病提出了可行的措施和方法。

治疗克山病出现转机的是,1958年于**教授提出亚冬眠方法和适当补充葡萄糖液和1960年陕西王世臣教授提出注射大剂量的维生素C治疗急型克山病,患者死亡率大幅度下降;慢型克山病采取于教授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采用洋地黄药物或以地产玲兰荆等中草药治疗,也取得明显成效;对潜在型的病人加强指导,注意生活科学,避免激动、过劳,也抑制了其发展。

县里在每年克山病高发季节,集中人力、物力、药械,做好急型克山病抢救准备工作,分片包干,驻在防治,贯彻“三早”(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原则。并常年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推广综

合预防措施,在农村落实“三防”(防烟、防寒、防潮)、“四改”(改良水质、改良饮食、改善居住条件、改善环境卫生)措施。到1985年全县钻防病深水井231眼,并有142全村吃上了自来水,有66%的村17万人吃上了深井水。全县涌现出省级卫生村6个、市级7个、县级26个。自1981年,境内未发现克山病新生病例。

当然我们最感兴趣的是这一句:“自1981年,境内未发现克山病新生例”!“送走瘟神”的梦想实现了,我们可以应该告慰的是***总理了。

为写这部书,我查阅了许多中国防治地方病的材料,方才知道,周总理时刻挂念着克山病病区的人民,是他亲自指挥了黑龙江省、特别是克山县对克山病的研究和治疗。

1971年10月,周总理在一份资料上看到黑龙江省林口县柳树公社土甸子大队暴发克山病的情况之后,马上做出批示:“柳树人民生活在痛苦中,要在生活上关怀他们,通过发展生产,尽快改变这种情况。”

1973年1月5日,周总理在听取中国医学科学院赴黑龙江省克山病医疗队汇报时做出:“要把克山病病因搞清楚”的指示,同时指出:“搞克山病要到克山去。”

1974年11月,当时周总理病重,正在北京医院住院,他在病房里召集卫生部和中国医科院的领导同志听取克山病小分队在黑龙江省的工作情况,要求全国大协作,一定治好克山病,解除病区人民的痛苦!

离开光荣村不久,我们还到北京采访了原卫生部地方病防治局的原局长张义芳同志。他说,地方病的防治是最能体现***执政为民的宗旨了。而从五十年代开始的对各种地方病的防治是国家行为。这个行动的总指挥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他还说,许多曾危害严重的地方病被控制,亿万病区的贫苦人民从地方病的痛苦中解脱出来,逐步过上小**活,这是中国***人领导卫生工作的巨大功绩之一。

看来,克山县在光荣村立碑是有远见的,只是碑太小了。我想,不仅要立碑,还应办一个“中国战胜克山病”展览。过去克山县和光荣村的人们,曾因克山病的命名地,有点抬不起头来。现在他们应该以克山县是“克山病的战胜地”而自豪了!这样“光荣村”就真是光荣村了。有一天这里可能成为旅游胜地、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如果克山县要建防治克山病的展览馆,于**事迹自然也在其中。作为一位勇敢赴救的大医,他把自己一生中最宝贵的年华都献给研究和救治克山病的事业。他的足迹刻在了克山的每一个村落,他因为病人的死而悔恨得热泪长流,他也因病人的死里逃生而笑容满面。在克山饱经磨难,在克山他也节节胜利。克山不仅是他的学术发祥地,也是他的政治生命“死而复生”之地,在以后的故事里,我们还会讲到。于先生最后一次来克山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那时克山病虽说已在这里销声匿迹,但还掂念着这里的乡亲。这次在光荣村采访,还有人记得,那次于先生来,一下车还给大家发糖,那时他刚访问日本回来,他让大家尝尝日本糖。

如果,克山县要办展览,请把这封信列为展品,它是张立君秘书在清理于**的遗物时发现的,可作为老百姓的“口碑”呀——

于大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