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兰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兰兰文学 > 陕北民歌艺术初探 > 第48章完结

第48章完结

《绣荷包》中有一段以数字连接的铺陈,别具一格:

一绣一只船,

船上张着帆,

二位艄公把船扳。¢n′e-w!t¢i^a′n.x_i!.!o·r-g·

三绣张果老,

骑驴过金桥,

四架名山随后捎。

按一般来讲,必定是一绣什么,二绣什么,象《绣金匾》那样的铺陈安排。但这首歌没有这样一条道走下去,“二”和“四”完全是另有所陈,“二位艄公”、“四架名山”这两个数字恰当地与“一绣”、“三绣”揉在了一起,成为一个连贯的数字,十分自然、得体。

《情郎探病》有一段铺陈也十分巧妙:

一写奴的郎,

二写奴不愿,

三番五次将奴缠。

“三番五次”本是一句口头语,竟也摆进了这个数字的链子里,不但很顺当,还加重了语气,突出强调了后面的“将奴缠”,主人公的感情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以数字排列的铺陈,犹如用数字组成的一条链子,环环相扣,少一个就接不下去;它清晰分明,便于记忆,便于流传。¢d·a¨n_g′y`u′e`d?u`._c¢o¢m′这大概就是民歌对此手法运用较多的缘故吧?

以数字排列的铺陈方式多用于叙事和描写。在那些过渡性的文体中,它可以成为一个长腿巨人,三步两步便跨了过去,省了许多笔墨。如《兰花花》中的一段,叙述兰花花被嫁的过程:

正月里说媒二月里订,

三月里交大钱四月里引①。

① 引,陕北称男方迎亲叫“引人”。

短短两句,便把兰花花从说媒到出嫁的全部过程陈述了出来,十分凝练、紧凑。这样的“过场戏”采用这种铺陈方式一笔带过,很见艺术效果。《十三上订亲》、《妓女告状》等都用了这种方式。

在那些需要泼墨的地方,以数字铺陈沟方式又可以成为一只采花的蜜蜂,围着一朵花转来转去,从各个角度进行描写,使作品的重心突出出来。比如《卖杂货》里的一段,描写一位姑娘用心选买货物:

一根丝线二尺长,

三扎①还带四指长,

① 扎,院北称用手指度量尺寸为“扎”。-d_q~s?x.s`.`c`o!m!

五色丝线色气正,

六个铜钱就买上。

这个铺陈不但来得灵巧,也把姑娘精心选择货物的神态和她对丝线喜爱的情感细腻地描写抒发出来了。

有一首《运盐队》,是这样铺陈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