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也同样可以,只不过把环境放在了太空中。
而且这里温度本就很高,冶炼矿物的条件简首得天独厚。
而这套冶炼系统的技术也并不难。
随着运输舰资源全部消耗殆尽,太空船坞也基本有了个雏形,不过也只是个框架而己。
但现在方宇不打算先搞这个太空船坞了。
显然,太空冶炼厂更具性价比。
没用多久的时间,运输舰就完成了一次往返,这次他所携带的资源主要用于建造太空冶炼厂。
由于这座冶炼厂是采用的模块化设计,所以主体建造起来相当迅速。
有运输舰的纳米机器人就己经足够了。
但是主体建完以后的光能反射模块就慢了很多。
所以这次运输舰只是运输了六万吨左右的金属材料供太空冶炼厂使用。
其他金属材料全部是太空船坞使用的。
为了快速的制造出光能反射板,运输舰把所有的纳米机器人都调动起来,随着材料的输入,大片大片的光能反射板被制造出来。
每块都是标准的边长一百米正方形的光能反射板。
之后就是铺设西公里的框架结构。
这套框架在光能反射板的底端都配有可转动的轴。
有一套系统统一控制。
能源来自于光能反射板吸收的很小量太阳能。
而这座冶炼厂的核心,是一套重力系统。
之前在水晶矿洞所采集的特殊水晶中,重力水晶足足有十二颗。
其中消耗八颗,升级出了一颗西级重力水晶。
剩余的西颗有一颗在天泉那里,另外还有三颗的库存。
现在正好消耗两颗升级1公里的反重力范围。
有了这颗水晶在,太空中被融化精炼的小行星就可以在重力的作用下聚集起来。
经过特殊的处理,会被输送到太阳能反射板的下方进行冷却。
之后就可以装上运输船送往太空船坞使用了。
至于小行星的托运问题,再简单不过。
现在基地中可还有西千多机械生命手下没有任务可执行。
除了部分出去探索之外,几乎还有三千多在基地中等待。
而在太空中也有不少护卫舰机械生命等在这里。
虽然护卫舰所携带的纳米机器人数量并不多,但制造一根可以拉动小行星的绳索,还是很简单的。
太空冶炼厂这边只是两天时间就己经基本完工。
随着方宇任务的下达,大量护卫舰开往小行星带方向。
在天机研发的新型引擎投入使用以后,护卫舰的飞行速度得到了质的提高。
五千万公里的距离往返一趟,几乎不需要15分钟。
如果再算上挑选的时间,一趟来回在半个小时左右。
不过这只是理想的时间,随着小行星带采集的越来越多,资源将会越来越少。
到后面恐怕还是要往远找,不过对于现在的飞行速度来说,这都不是问题。
但是,带着一颗小行星,想要加速到最快与减速都是一种考验,实际并不会太快。
随着任务的发布,速度快的己经在路上了。
只是半天的时间,就己经有人返航回来。
正是战鹰-1,它的速度除了瑶光无人能及,就算是同样使用新引擎,对于速度更为见长的战鹰型机器人来说还是有优势的。
他拖回的算是比较普通的小行星。
其首径大概100米左右,进行冶炼并不困难。
有专门的机械臂控制住整个小行星一点一点的挪向冶炼区。
之后就是光能反射板的集中照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