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整理抽屉,翻出一堆“没送出去”的东西:给前台小妹买的润喉糖(她不喜欢薄荷味),给隔壁组老郑带的茶叶(他只喝咖啡),甚至还有去年给林薇孩子买的绘本(她说“我家孩子不爱看书”)。
这些东西堆在角落,像一座座小小的纪念碑,纪念着我那些“热情过头”的时刻。
刚来公司时,总怕跟同事处不好。听人说“礼多人不怪”,就学着给大家带小礼物;看职场攻略说“主动帮忙能拉近距离”,就见谁有麻烦都想凑上去。
可越想拉近关系,反而离得越远。
上次团建,我主动给大家买水,特意记住每个人的喜好:张姐要常温的红茶,老郑要冰美式,林薇要气泡水。结果拎着七八瓶水跑回来,张姐说“我刚买了”,老郑说“今天不想喝冰的”,只有林薇接了水,却没说谢谢。
那天我坐在大巴后排,看着窗外掠过的树影,第一次觉得累。原来维持关系像握沙子,握得越紧,漏得越快。
林薇说“关系是双向的”,真是一点没错。她从没主动给过我东西,其实早就用行动划清了界限:我们只是普通同事,没必要走太近。是我非要一次次往前凑,把“客气”当成了“亲近”。
,!
就像她昨天说的:“你给一次是礼貌,给十次就是负担。”我总以为“多给点”能焐热关系,却忘了有些人就喜欢保持距离。
四、不越界,是最基本的尊重
下班前,我把抽屉里那些没送出去的东西打包,扔进了楼下的捐赠箱。薄荷糖、薯片、绘本……每拿出一样,心里就轻松一点。
给林薇发了条消息:“昨天的事,对不起。以后不会再随便给你东西了,也不会多问私事。之前给你添麻烦了。”
她很快回了个“没事”,后面加了个握手的表情。
收拾东西时,看到桌角的绿萝,是上个月林薇养死了,我捡回来救活的。当时她随口说“没想到你还会养花”,我差点又说“那我再给你带一盆”。
幸好这次忍住了。
想起刚工作时,我妈总说:“到了新地方,嘴甜一点,手勤一点,别让人觉得你不懂事。”这些年我一直照着做,却慢慢忘了:勤,也得有个度。
同事加班没吃饭,问一句“要不要帮你带点什么”,是体贴;没问就直接买回来,是负担。朋友说最近缺钱,问一句“要不要周转一下”,是情谊;没问就把钱转过去,是冒犯。
“别人开口要了再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需要克制。克制自己的“表现欲”,克制“被需要”的渴望,克制那些想通过付出换来认可的小心思。
锁办公室门的时候,看到林薇也在收拾东西。她抬头看了我一眼,笑了笑:“明天见。”
“明天见。”我也笑了笑,心里豁然开朗。
原来最好的关系,不是你给我多少,我还你多少,而是我知道你的边界,你也明白我的分寸。就像两棵并排的树,根在土里各自生长,枝叶在风里轻轻碰撞,不远不近,刚好。
楼下的晚风很舒服,我深吸一口气,第一次觉得不用总想着“给别人点什么”,原来是这么轻松的事。
喜欢2025重生之我做上海商铺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