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引用《尚书·周书》里面的《泰誓》,这一篇是武王伐纣之前的誓词。在这篇誓词当中,开篇历数了商纣王的一些行为。
讲他如何对待天下百姓的,如何残暴不仁的,历数商纣王的罪行以后,接下来讲到,天降下民,天生万民,说百姓都是老天降生的。老天不光降生了万民,降生了万民以后,作之君,作之师,又降生了君主,又降生了师长。
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为何要降下君主,降下师长。惟曰其助上帝,是要君主和师长帮助上天,宠之四方,也就是保护天下百姓。
我们来看这段话,他在讲什么?首先历数了商纣王的罪行,是如何残暴不仁的,如何对天下百姓的?那么接下来讲到,上天降下了万民,又降下了君主,降下了师长。作为君主和师长,是要帮助上天教化百姓,让百姓过上好的生活,去保护百姓的。
可是商纣王他不光不去保护百姓,而且残暴不仁,那么既然如此残暴不仁,天命自然是要换君主的,是要重新换一个更有仁德的君主,代他去管理天下,宠之四方,去保护百姓的。
孟子这里又引用了武王伐纣当中的《泰誓》,是想告诉齐宣王,既然你作为齐国之君,你就要去爱护你的百姓。你的勇,你的怒都应该是为百姓而发,绝不是为了自已的私利,绝不是为了自已的面子,绝不是为了自已的小勇,而应该是大勇。
我们这里做一点延伸,在生活当中的我们也是一样的,如果你是处上位的人,如果你是做人师长的人,如果是为人父母的人,我们就要懂得宠之四方,也就是保护你所能保护的人。
比如说,作为父母,你要保护自已的孩子,这就是天命。比如说,你作为师长,你就要保护自已的学生。比如说,你作为处上位的人,你就要保护跟随在你身边的人。
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有罪无罪,有我在,天下谁敢阻挡这种意志?我们再来看这段话,告诉我们天降万民,同时又降下君主,降下师长,这是上天的意志。
那么今天武王去伐商纣王,这件事情到底是有罪无罪,有我武王在,当仁不让。天下谁敢违背上天的意志,何为上天的意志,降下君主和师长,就是要帮助上天保护百姓的。
这种意志不可动摇,而今天商纣王,他并没有履行上天的这种意志,他是残暴无道的,所以一定要出兵伐纣,是想替天下万民做主,不能违背上天的意志。
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因为商纣王一个人衡行天下,武王觉得这是耻辱,所以出兵伐纣。此武王之勇也,这是周武王的勇。
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孟子又讲到武王和文王是一样的,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我们这里可以做一个对比了,看看文王之勇,看看武王之勇,再看看齐宣王之勇,文王和武王为什么发怒?
文王发怒,整合军队去征伐密国索国,是因为天下百姓,因为他欺凌弱小,不修仁德,而武王伐纣,一怒而安天下万民。是因为商纣王没有履行上天的意志,上天降下万民,那都是天的子民。
又降下君主,降下师长,是让君主和师长爱护百姓,教化百姓过上幸福稳定的生活,可是商纣王却是残暴不仁的,荒淫无道的,所以武王发怒,整合天下兵马去伐纣,是因为想让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所以我们这里,可以看到何为大勇?
大勇是为了天下百姓的,不是为了自已的,何为小勇?是为了自已的面子,为了自已的尊严,为了自已的强大,抚剑怒目而视,所以齐宣王的勇是小勇。
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孟子讲,如果大王您一怒,也是为了安天下之民,那么百姓唯恐大王您不好勇,百姓是希望您好勇的。
我们看整个这一段,孟子讲了小勇,讲了大勇,何为小何为大?小勇是为了证明你自已的强大,也就是自私,是为了私的。而大勇并不是为了自已的强大,是为了安天下之民,也就是为公的,为了帮助他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