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兰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兰兰文学 > 孟子,详解版 > 第 7章 安居乐业兴文化

第 7章 安居乐业兴文化

我们看解决了安居乐业的问题以后,下一步我们要做什么事情了,我们思考自已生活也是一样的,当我们很贫困之时,先要解决温饱问题,想努力地奋斗,自已吃饱饭穿得好一点,我们解决了温饱,接下来是不是开始,要有自已的产业,要有自已的存余?

比如说我们去买房子,去买车子,去改变生活的方向,让自已的生活更好一点,生活的更好一点以后,我们下一个需要思考的是不是就是精神文明了?我们需要自已的内心,开始变得更愉悦,需要自已的心灵和精神有所寄托。

那么第三点就讲到了教育,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弟之义,谨是谨慎认真,庠序是指的学校。我们古时候五百户为一党,党当中的学校称之为庠,一万两千户称之为遂,遂当中的学校称之为序,庠序也就是大一点的学校和小一点的学校,要谨慎认真地去办一些大的学校和小的学校。

申之以孝弟之义,申是反反复复的,教给学生们孝悌的道理,孝。是尊敬父母,弟。是敬爱兄长,这里孝悌之义,只是举了个例子,不光是要反复地,去教导孝悌之义,还要教礼乐,孝悌是礼之根本,亦是人之根本,有了孝悌才可能知礼节,有了孝悌才可能懂仁义。

所以这里的孝悌,也只是举了一个例子,告诉我们安居乐业以后,要懂得去办学校了,去教化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知礼节,懂仁义,这个时候文化才会兴盛,每个人的内在的精神层面,才会更加富足,承办教育的结果是什么呢?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白者指的是头发花白的人,负是背着,戴是顶着,我们可以看以前说,头发花白的人,在拿重物的时候拿不动,所以有的背着,有的放在头上顶着,如果懂了孝悌之义,就不会让这些头发花白的人,背着或者顶着重物,走在道路上。

我们看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如果衣食是富足的,这些老人家怎么还需要负戴于道路上?那么第二点,如果大家都是懂得孝悌之道的,都是知礼节的,又怎么会让这些老者,负戴于道路上呢?

所以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情形,第一点是因为衣食不够富足,没有的吃、没有的穿,所以没有办法,头发斑白的人依然要很辛地的每天去劳作,以及做事情。

那么第二点,温饱的问题都没有解决,何谈教育,所以那个时候的人,已经不知礼节了,我们看整个孟子,所讲的这一段话,首先安居,接下来乐业,再去承办教育,所以这两点缺一不可。

即使我们说懂得仁义之道,明白孝悌之礼,如果吃不上饭,依然要负戴于道路上,即使是可以衣食富足的时候,如果人不知礼,不懂得孝悌之道,依然会让这些头发斑白者,负戴于路,所以它解决的是两个事情,一个是物质文明、物质基础,也就是衣食富足。

那么第二个解决的是精神文明,礼仪之道,也就是孝悌,是为人之根本,我们从安居乐业讲到了教育。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上呈现出来的是和谐的景象。

大家可以解决温饱问题,并且是有存余的,而且大家都可以去学校,学孝悌之道,学仁义之道,那整个社会,自然呈现出来和谐的画面,老有所养,家庭是和睦的,人人生活是富足的。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当呈现出来一个和谐的场景以后,结果我们可以看得到了七十者,衣帛、食肉,所有的老人家可以穿上丝制品,可以吃上肉,百姓不饥不寒,大家没有了饥饿,也不会受寒,这个时候温饱的问题得以解决了。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的王是动词,是归顺的意思。也就是做到了这个样子,天下的百姓自然来归顺,以你为王,所以当做成这个样子,天下不来归顺,没有这样的事情。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其实自古即今,都是这个样子的,不光是治国如此,我们去讲一讲生活当中的事情,看看是否也如此?比如说我们去做一家企业,经营一个公司都是一样的道理。

首先要解决的是温饱的问题,接下来解决了温饱,要让在这里工作的人,以及我们的客户更加有余,只有在有余的时候,他才不会担忧,不会担心,心是安稳的,有余了之后,我们要给他更多的精神文明,也就是企业文化的教育,这个时候他自然心甘情愿地,在这里做事情。

再比如说我们一个家庭当中,也是一样的。我们首先作为一家之主,要解决家庭的温饱问题,解决了温饱问题,我们还要让他有余,这个时候心才会安。有余了以后,我们要追求的是精神文明,是内在心灵的升华。

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是国泰民安的,是有余的,所以我们这个时候就很幸福,可以直接去追求精神文明,所以接下来的这些年,一定是传统文化复兴的时候,一个民族要想更加兴盛,是文化的复兴,所以我们是幸福的幸运的,我们不用去担心温饱的问题。

我们每个人生活当中,实则都是有余的,当我们没有那么多欲望,没有那么多奢求,我们当下的生活,都没有什么问题,这个时候我们更加匮乏的,缺少的就是我们内在的力量,精神文明,我们现在正在学习的传统文化,就是在学习孝悌之义,学习仁义之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