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兰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兰兰文学 > 孟子,详解版 > 第 7章 安居乐业兴文化

第 7章 安居乐业兴文化

我们上一讲,学习到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首先解决人们的安居问题,何为安居呢?温饱,温是指的保暖,饱是吃饱肚子,首先百姓要有粮食吃,还要有木材可以去生活取暖,这个时候温饱的问题得以解决,这只是王道的刚刚开始。

我们去想一个人,在温饱解决之后,会不会有担忧和担心?因为刚解决温饱的时候,是没有存粮的,没有余。我们现在过春节的时候,经常会讲一句吉祥话,叫年年有余。也就是解决温饱,是刚开始解决温饱之后,我们要思考的下一个问题,如何才能有余?

如果百姓手里是有余粮的,其他的物资,生活用品都是有存余的,这个时候他不会担忧,人的心才会稳定下来。那也就到了第二个阶段,叫做乐业。我们可以找一个什么样的事情,让自已有余,让自已可以把生活过得更好,我们看如何乐业,如何才能有余呢?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五亩之宅,说每一家有五亩宅院,古时候的五亩,跟现在的亩不太一样,那个时候因为人口比较少,所以每一家所分的田地和宅院,都会相对来讲比较大。那个时候的五亩,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八百平方左右,如果从现在来看,可以算是豪宅豪院了,有八百平方这样的宅院。用来树之以桑,种桑树,桑树可以养蚕,这个蚕是可以用来做丝制品的,同时桑树本身,也有它很多的作用。

比如说三年的桑枝,可以做拐杖,十年的桑枝可以做马鞭,十五年的桑树可以做弓,二十年的桑树可以做车,所以我们看树之以桑,既可以用纺织品,同时桑树还有很多的用途。从殷商开始,也就是商朝,就已经开始种植桑树,又到了周朝 春秋,最后到了战国时期,种植桑树的技术,已经非常纯熟完善。

所以这个时候孟子讲,如果有八百平方的宅院,这个时候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是动词穿,帛指的是丝制品,如果可以有五亩的田地,树之以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制品了,我们这里要注意了,为什么五十岁的人,才能穿上丝制品?

首先这里体现的,第一点叫做尊老,要尊敬老者,先给五十岁的人穿上丝制品;那么第二点身体原因,因为五十岁的人身体已经开始没有那么好了,他没有那么能抗寒,所以丝制品相对来讲,穿得更舒适,并且保暖的效果也更好,所以说如果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同时这里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如果人人都可以穿上丝制品,就不需要等到五十岁的人,才可以穿上,通过这一句话,我们可以看到,战国时期是很贫困的,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办法穿上丝制品,所以当家庭环境得到改善,可以树之以桑,五十岁的人,这些老者,先要去穿上这些丝制品。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这里的豚指的是小猪,彘指的是大猪,它是两个品种,彘是体型比较巨大的,可以长到两三百斤的猪,而豚品种就是小猪、鸡豚、狗、彘这些家畜,如果每一个家庭,都可以去饲养这些家畜,无失其时,我们养任何东西,都要有它自已的方法,和它自已的时节。

比如说,该怎么去照顾鸡豚狗彘,比如说什么季节该繁殖?按照合适的时节去驯养家畜,这个时候结果就会呈现,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到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

同样我们要注意,为何要七十岁?首先依然是尊老,因为要尊重老者,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第二点依然是身体上的原因,因为人到了七十岁,本来进食就少,吃的东西越来越少,这个时候他的营养是跟不上的,所以家里一旦条件好了起来,这些肉食是要先给老者吃的。

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画面,是因为大家都吃不上肉,如果人人都可以吃上肉,就不需要七十者才能去食肉,如果人人都可以穿上丝制品,就不需要五十岁的人,才可以穿上,所以我们可以感受一下,战国时期,那个时候的百姓是民不聊生的,温饱都是问题。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里讲田地,那个时候一个成年的劳动力,是可以分百亩的田地的。勿夺其时,这个夺字用得很好,不要去夺百姓耕种的农时,这里为什么叫勿夺其时呢?就说明平时都是夺了百姓的耕种时间的。

比如说战争,比如说君王为了自已的享乐,建造宫殿,这些都是要用到百姓的,用百姓去服役的,服劳役,当然就夺了农时。所以我们可以看古代圣明的君王,用百姓都叫使民以时,找合适的时机,他在耕种的时候,这个时候是不能用的。

因为只是为了享乐,是为了战争、好战等等,夺了其时,他那一家人,就要挨饿受冻的,所以说一个仁义的君主、圣明的君主,一定不能夺了百姓的民时,民以食为天,如果不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他整个家庭,都是可以吃饱饭的。

这一段在讲乐业,在讲有余,首先人解决了温饱之后,还会有很多的担忧,这个时候心是不踏实的,所以接下来交给百姓树之以桑,蓄养家畜,这个时候就会有存余,并且去改善自已生活的现状,同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自然就解决了乐业的问题。

我们说安居乐业,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并且还有一些自已的产业,他是开心的、愉悦的,这个时候人心才会稳定,整个社会才会稳定。

我们再去看梁惠王的问题,认为自已尽心尽力,可是为什么百姓,并没有增加呢?因为这里的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还有很多人,因为灾年要挨饿受冻的,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何谈乐业,何谈有余?其他国家的百姓,怎么可能愿意到你这里来?

我们学习《论语》的时候讲,近者悦,远者来。如果接触到我们的人都是愉悦的,都是开心的,都有自已的温饱和产业可以解决,这个时候远者自然闻风而到,所以说其他国家的百姓没有来,就说明生活在我们这里的百姓,都没有安居乐业,所以远处的人又怎么会愿意来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