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已经读到了三十章,可以说所有的人物均已成定局,不管是先成家后立业,还是先立业后成家,似乎是一旦到了这个时期,一个人的一生便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古人说的不朽有两种,一是立德立功立言,二是所谓的传宗接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是这样。
同样的孔老夫子也有三十而立之说,而今或许真的如老师所讲的那样你人生中二十岁到三十岁的这十年比你人生中的所有的岁月都重要,或许这倒是与古人的思想不谋而合了。
而对照到《京华烟云》里面的人物里,到了三十章,可以说里面的主要人物都已经达到了或接近三十而立之年,如果不发生大的事件的话,可以说无论是木兰,莫愁,还是荪亚,立夫可以说和现在的生活没有多大的变化,或许姚家的两个女儿都是有福的,木兰一到曾家,就担当重任,木兰第一胎生的是女儿,第二胎生的是儿子,我们或许如果认真感知,一定在可以找到重男轻女的思想是在里面的,真的不敢想象,如果木兰第二胎生的不是儿子,那么是不是像苏青的《结婚十年》中写的那样,媳妇的地位是不是会立马下降呢!而莫愁第一胎就是儿子,尽管是难产,但是到底是母子平安。
读《京华烟云》之前我是不了解这本书的创作是和《红楼梦》有关系的当第一次发现曼娘感觉是和李纨有点像的,当时感觉挺兴奋的可是渐渐发现,随着阅读的深入,随着别人的讲读,才发现相似的地方是越来越多了,银屏是像晴雯的,只是少了晴雯的高洁高傲,暗香是像香菱的,只不过是学字与学诗的区别,其它的都不敢继续下去了越来越觉得两本书真的有太大的关联。
我同学说木兰太大度,我倒是想为她喊冤,木兰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女性,她的刻画作者应该是花了心思的,所以我们也应该花费更多时间来探讨,她应该是像探春的,理家有一套,她也应该是像湘云的,不拘一格,胸襟开阔,洒脱自然,她是一个旧女性,在封建式家庭中培养起来的,可是她却拥有新时代女性的特征,有主见,她有其高贵纯洁的想法,却难免为社会礼俗所不容。对美的爱好,从未少减,即便是别的女人的美,她也是一样的迷恋。我就不能够理解她怎么会想着给自己的丈夫纳妾呢!这虽然我可以接受,但是终究让读者们将她划归不到新时代的女性上面,或许是自己曾经读过邵洵美传吧!领教过了盛佩玉的大度,所以木兰的大度让我感觉她或许是对生活没有抱那么大的期望吧!她也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想反有时候还会很欣赏她的处事方式的,对待丽华或许真的是大度,可是我却不想关注她的性格上,但是我但是很感兴趣她给丽华写的那封信,无论是从文采还是解决问题的手段上,都让人感觉到了她的干练,做事一丝不苟,作者既然能够写木兰能够在父亲的辫子减掉之后,就剪了荪亚的辫子,那么为何却又要写她主动给荪亚纳妾呢?总感觉有点前后矛盾。
莺莺是一个地位尴尬的存在,可是在这里丝毫感受不到对她身份的敏感,似乎已经成了她穿行于人际关系的一种优势,她一定是熟知御夫之术,牛怀瑜对她是言听计从,甚至对于原配子女都没有了温情没有了责任。也只有她才可以对出幻云为雨雨未云这样的赞词来,似乎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离不了她被人所知的身份。
而不管是木兰对的“鸟歌鸣树树鸣歌”,还是莫愁对的“白云隐塔塔隐云”,都比不上红玉的“闲人观伶伶观人”,或许红玉是里面最像黛玉的人,敏感,好古文,胆小却喜欢读小说,轻而易举就走进了里面的主人里去了太过感性,太过悲情,感觉似乎多了一份不属于她这个年龄的忧愁。年纪轻轻就能够说出“我想你们的树结的果实累累的时候儿,我就像枯萎的花瓣儿在水上漂流了。”不知道莫愁听到这句话的感觉是什么?但是当莫愁给她宽解以后,却是能够渐渐改变自己的性子的。
或许莫愁的现世,对人情世故的通透似乎就是木兰也无法赶上的,不然也不会将木兰称为妙想人呢!而且里面时不时的出现辜鸿铭,齐白石,给文章倒是添加了不少真实性,似乎就是北京那条街的几家人,几件事,婚丧嫁娶,悲欢离合,说尽了人间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