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外面春光正好,而我却将《葬花吟》单曲循环听了三小时,站在最美的湖畔,柳枝摇曳,湖面平静,内心却波澜壮阔起了涟漪。当老师布置了写法制史视野中的《红楼梦》时,或许就想着听听里面经典的十二首歌曲,里面都是经典,甚至可以说是《红楼梦》概括的精华,里面的长诗短诗,或许是某一个人物的判词,都是极好极高的文学作品,而依稀记得自己最喜欢《红楼梦》中的两首长诗,黛玉的《葬花吟》和宝玉的《芙蓉女儿诔》,从小开始《葬花吟》自己都不知道先后在笔记上抄了几遍,可就是背不下来,早知道就听歌了,现在想想当初的自己真的是短浅。
一个人当什么都不理解时,背下的东西不仅容易遗忘,而且会产生不好的作用,不管是对自己当时还是以后,当年龄到了一定的时期,总感觉同样的东西,解读起来都会变的角度上还是思想认识上总能获得自己较为满意的收获。
清晨总能让我重获信心,以自己最好的状态面对人生,面对周围,对周围的一切总能用宽容的心态来看待,现在想想,范文正公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究竟是经历了怎样的人生百态后的豁然醒悟,而做到有是多么的难,好些事都是可听不可做的,这就是我们亦迷失自己的最大弊端,一个人能够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是最幸福的也是最难做到的,在大学校园或许也就是短短的几年时光,不论位居那里,只要有师有同学的地方,总能让我们感到年轻的优势年轻的好,只知道对错,只知黑白,眼里的东西都是干净都是明净都是美好善良。
而此刻,校园里的花开的正艳,银杏林也重新焕发生机,里面少不了来来往往漫步停停歇歇的几对情侣,让美丽的校园更加的让人难舍难分,有多少次,我总觉得自己不属于这里,每个人都在为自己找一个归属,而缺少归属感的人总是容易迷失的,不是迷失在别人的视野中,就是迷失在了自己的视野中。
我不知道我所在的兰州,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好多文化从这里起源,而自己却仍然有一种遗失感。不由的想到了黛玉,她用一曲《葬花吟》是否也是在为自己找一情感的寄托,明媚鲜艳毕竟短暂,是什么让她吟唱出来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残酷,如若不是亲身体会,恐怕是很难做到,她的天尽头是哪呀!又何处有香丘呢!她是没有归属感的,寄居在了贾府,在大观园的荣光背后又寄居了这个少女怎样的悲情,寄人篱下的悲哀毕竟不同于探春的低人一等之感,探春就是因为出生感觉自己低人一等,可毕竟是自己生活日久,长大的地方,她是有归属感的,但是黛玉没有,外来人的孤寂,即使看上去表面欢声笑语不断,可背后的心酸,伤悲怎一个愁字了得!所以黛玉是敏感的,是脆弱的,是经不起任何的风霜的,想要活在现实,可终究是一个虚幻的梦境之中。一遍又一遍的听,只希望能够有新的体会,不仅是为了写一篇论文那么简单,也不可能用过了就不再用。这就是学文科的一个优势吧!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只要能够领悟到,什么方式似乎都是不重要的,写文字应该也是一种爱好,听音乐更该如此。
以前怎样,以后又怎样,或许不是我现在该想的,有人想要活在精神上,可终究我们逃脱不了的不仅是世俗的牵绊,还有数不完,道不尽的人情世故,所以就让自己活的真一点,坦荡一点,少一点虚假,少一点造作矫揉,少一点邪恶吧!花谢花飞飞满天,什么都如花,有绽放时的明媚鲜艳,有一朝漂泊后的寻觅,花的一生,质本洁,而我们也该如此,让自己活的高洁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