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早已经习惯按照自己的喜好读书,如今也不会因为没书可读而担心,现在的我们早已经拥有了各种各样的读书资源,只要自己愿意,似乎没有什么书是找不到的,不过仍然时常会有遗憾,遗憾图书馆里有些书没有,或者有些因为年代久远所以被收了起来。可是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书籍,反而有时候让人有种不知所措的局促感,所以有时候听从建议,在一些人的推荐下读一些书或许会有很大的收获。这次回家带来的书,似乎与我所选择的甚至是我往常读的书有了一点差别,但是毫无疑问的是书籍我会仔细读下去,或许不为其它,就是为了自己心中的一个梦也会读完。
老师推荐的他喜欢的无疑是与他所研究的专业领域密切相关的书籍,一个研究文物遗产保护法的老师,似乎对于敦煌都有一个钟情理由。所以读一千年的敦煌梦似乎成了寄托情感的一个方式。可是当自己真正的进入其中,才发现里面所包含的情感,精神,领域无疑会让每个人都肃然起敬,不是为了千年艺术,不是为了艺术本身或许更多的是其中的一种精神,文化传承,文化守护,甚至是坚守的一种情怀,一直想着应该读读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上的地理志和人物志,只有这样,或许才会让自己产生一种归属感,不知道是否可以让自己有种归属感,我总是感觉我是一个极度缺乏归属感的人。
可是似乎在这本书里,我一直想要追求的思想在里面有着深厚的只需要我发觉发现的精神内涵。或许提起敦煌,现在的我们已经想不起孤城遥望玉门关的悲壮,想不起黄沙漫卷的沙漠,也想不起淹没在风沙中的遗骸。但却可以娓娓道来一群艺术上的殉道者,一群艺术上的苦行僧,或许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会有精神上的民族魂,终年埋首洞窟的人们,他们用岁月沧桑告诉世人什么是厚重,什么叫遗迹什么才是一个国家民族生存的源泉。
或许我们在一段时间里都不会出现过的个体,在这里却可以以一种不一样的姿态告诉个体的美,什么都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可是在达到这个境界的时候所有的都是缺憾和遗憾的和一,个体所包含的巨大的审美,似乎才可以将一切发现的现象和看到的建筑雕塑发展成为美的和充满哲学深意的学问,所有的艺术都是学问,而将艺术如果永远只停留在艺术的阶段似乎对于作者,对于观赏者而言始终没有将它应有的功能发挥到极大化的一个极端。而只有当艺术变成了美和哲学,似乎它的价值才会极大的发挥出来。
人应该也是一种艺术品,除过在一些靠着艺术的手段重新立起的人,还应该包括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在这里,在掩埋着遗骸的敦煌,似乎可以让人找到一代代殉道者的形象,豪放不羁的张大千,九死不悔的常书鸿,隐士风度的段文杰,苦行主义的樊锦诗……或许他们本身就包含了巨大的审美价值。一部报告文学,一部由一代代敦煌学者所累积起来的敦煌梦,一部用黄沙掩映的遗骸尸骨,默默守护着一座艺术殿堂。或许离开了这群殉道者,似乎敦煌的艺术精神就会逊色好多。由遗骸所建立起来的艺术,注定会多了无数的悲剧,而正是因为这种悲剧意识才让敦煌艺术更加悲壮传奇。那种个体的陨落换来对整体,对生命,对永恒的肯定的意识,个人融入黄沙大地,完成了美的升华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