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兰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兰兰文学 > 我的读后感合集 > 第25章 所有人都喜欢读的书

第25章 所有人都喜欢读的书

孙少平正在背对着他们,趴在麦秸秆上的一堆破烂被褥里,在一粒豆大的烛光下聚精会神地看书。那件肮脏的红线衣一直卷到肩头,暴露出令人触目惊心的脊背-青紫黑点,伤痕累累。

我们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之不尽;但我们一定又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

要知道,对于我们这样出身农民家庭的人来说,要做到这一点是多么不容易啊!

首先要自立自强,勇敢地面对我们不熟悉的世界。不要怕苦难!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亲爱的妹妹,我多么希望你的一生充满欢乐。可是,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痛苦,你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有位了不起的人说过,痛苦难道是白忍受的吗?它应该使我们伟大!

这两处的描写在《平凡的世界》一书中是我最喜欢的,第一处是孙少平离开自己的故乡走出去后,接受现代社会的洗礼,以前读的时候或许会敬畏于在如此艰难的环境里仍然没有放弃读书,这应该是一个出身于农民读过书的他的骄傲,所以对于骄傲东西的坚持,又或许是读书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成为他苦难生活中唯一的慰藉,又或者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方式,以云淡风轻的姿态来面对最差的环境,或许富裕的环境中往往看不出一个人的修养和品质,而在最糟糕的境遇中却可以一眼看穿,看到尽头的东西,从表到里,一目了然。

一共有两句话,第一句中有环境的描写而更多的是一些最为平常的景物烘托出来的环境的艰难,而主人公却在此刻在看书,往往看似最不合适宜的描述却是最能够打动人的心灵,或许真实写照才是打动人的最好的武器,可是往往真实情感的流露却要借助于环境,或许小说中最为关键的人物,环境描写,故事情节根本就是唇和齿的关系,根本不可能独立开来,彼此相依才能够真正的体现出内在的精华所在。而往往因为我们太过于关注第一句而忽略了后面,顾此失彼是我们常犯的错,不是因为心底里的问题,而是更多存在于眼界,眼界不是至关重要的却往往可以决定成败,在平顺中一无所处的东西在危境中却可以一击毙败的用处。当然了彼时的不关注往往还可能与自己的感情依托,年纪心态等等各方面有关。

而此刻或许可以好好的写写第二句话,第二句话或许我关注的是触目惊心的脊背和肮脏的红线衣。这是两个极大的反差,或者可以说是作者描写中的两个极端,我们会说这是环境给予人的残忍,可是真的只是环境吗?一切环境的造成难道不是人为?走或者说与人为没有关系吗?可见不是,纵观历史的长河中,身体的破败,往往一方面是一种极大的荣耀,一种历经战场留下来的验证,是个体英雄行为的奖章,而另一方面则恰恰相反,昭示着个体苦难的经历,传达出一种对苦难的理解,而这又于第二处的摘抄联系了起来。

中国古代重刑轻民,所以各种各样的刑法屡见不鲜,而却可以划分为几类,但是却都没有逃出对于肉体的摧残,或者说是对于尊严的践踏,无论是肉体上的刑法还是所谓的耻辱刑,都是一种身份的区分,人为划分而形成的等级,或许这一刻,孙少平伤痕累累的脊背包含了的不仅仅是单方面的,或许两者兼而有之,又或者这简单的两者根本就无法包含里面的东西吧!

而对于第二处,无疑在整个长文之中都是点睛之笔,也是精髓所在,与其说是苦难,不如说是生存,真正的苦难或许往往就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生存的一个代名词,没有苦难何来生存,没有生存的需要又怎么会有苦难,苦难或许我们会想到很多东西,又时候是一时的短暂,有时候却是长期的忍受,更有甚者是一世的需要,生存所带来的需要,苦难的介入,无法逃避的命运的惩罚,不是命运无法逃避,而是他就是苦难的载体。所以用自己的方式从对待苦难到接受甚至从中受益,找到了一种更为积极也更加契合的态度面对苦难,说是面对苦难又何尝不是面对生存,这应该是一种生活在底层的人的生存之道,只有这样,似乎才能比苦难更高一层,也只有这样才能不被苦难压弯了生存的脊梁,也只有这样,才能有勇气接着向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