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所有都在流逝中定格,似乎流逝是比绝情还要令人心惊词语,也总是一次次地让所得所获甚至是未来都在平淡无期中流逝,似乎只有记忆会一直在脑海中留存。前几天和一起的书友聊到了我所在的地区的知名作家似乎很少,可是却有一本《乡韵》似乎伴随着我们成长,或许是因为著作太少,又或者是人情淡泊,所以总是让我们以为是著作本身出了问题,以至于心存怀疑,怀疑固然可贵,可是如果变成了不自信,对于作者因为名气一类的物化的因素,或者是一味的追求名人效应,反而会让我们陷入了一种盲目的怪圈中,缺乏了自己的判断。事实上读书的可贵之处原本就在于在日积月累的读书的一个过程当中,我们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对于作品质量的认知,只有确立了这种自信,应该是对自己最有益的。所以不让名声成了拖累应该对于一部作品好坏的认知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很多的时候会有好多的老师推荐我们看书都是最初的时候从看名著开始,不是因为它的名气而主要在于培养对于著作的初步认知,或许应该和平常所讲的文学素养相关吧!只有具备初步的认知,才有可能在你的书海中有所取舍。
好书往往会经得起反复推敲的,可以说每次阅读都会带给人不一样的新奇的感觉的书一定会是不错的。有时候地域上的差异使得阅读群体往往也会有差异,这应该就是牵涉到了一种我一直在说的归属感吧!因为归属,所以有些作品会带给你一种亲切,而亲切感的最初都是因为归属,是归属让你对书中出现的人,描写到的景色,或者是故事情节产生了亲切感,我们往往能够在不熟悉的书中看到自己的经历,看着别人的人生似乎像在说自己一样。我读《乡韵》转眼已过好几年,如果不是有人提起唤醒我封闭好久的记忆或许都不会在想起,可以说《乡韵》在我的阅读经历中也有些着独特的甚至可以说是重要的作用,或许就是因为看过了好多的乡土文学的作品,才让我一直对它情有独钟吧!当初或许我回想起来那种心境似乎只有在读路遥的一系列作品中才会出现,所以读的时候有了同样的心境倒是让人欢喜了不少。
在《小乡》《还乡》《离乡》《下乡》几篇中,记忆深刻的是对于女性的描写,就像称作“埋在土里的纯金子”的根香,牛八儿老汉的好儿媳艾香,她们似乎成了乡土文化的代表人物,体现着乡土文化的稳定,祥和,秩序井然的一面。忍受着她们那个年龄不该有的重活的压力,可是她们却能够继承宽容与博大。或许只有广袤无垠的黄土地,才能孕育出带有传统色彩的朴实无华的女性。还有离乡中的老父母,小乡中为了人民群众舍弃生命的吴玉忠,好像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身边的人一样。
还有《岁月如伤》《人之常情》也让我震撼,当一个村子里的孩子可以活下来的可以寥寥无几,甚至是用那种曾经被我们鄙夷过的,不敢想的方式,说震撼都是低层次的文化诉求,“蜘蛛”的外貌形象与他的形象紧密相连,我们一直在反复的从历史课本,老人口中听三年饥荒以后几年挨饿的岁月,可是似乎和蜘蛛比起来也成了小巫见大巫。让人不经对以往的有些事情有了改观,似乎在我们的记忆中偷抢就是罪恶,可是对于蜘蛛这样一个靠着偷才活下来得以存活的男孩却全是敬畏,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在死亡边缘徘徊,所以根本体会不了活着的真义,活在安康幸福的时代是我们的幸运,所以我们也无法体会活着是如此的难,而在最危险的境遇中活下来,似乎不管是用了什么样的手段都会让人敬畏。
似乎这应该与余华《活着》一文的主题有了相通的地方,为了活着所以历经了人生中所有的苦难,一个人的沉浮就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人的生命本来应该都是平等的,可是往往有的人是为了她人的生命而成了牺牲的对象,那些不敢想的死亡原因,让我都不敢第二次读《活着》。似乎所有的都像荒诞的喜剧一样,将苦难的沉重与荒诞的现实有了交汇的时候,或许才会写出生命的光彩,人生的不易,岁月的无情吧!有的人甘愿放弃美好的人生,有的人却为了多活几天而与天斗,与己斗。而留给我们的似乎只剩下了沉思,为死者沉思,为己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