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兰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兰兰文学 > 崇祯:朕本天骄,中兴大明过分吗 > 第27章 西安

第27章 西安

王承恩、田尔耕、孙云鹤、杨寰是厂卫系统的。

洪承畴、孙传庭、卢象昇连夜写各自的条陈,第=天一早,共聚巡抚衙门商议。

三人的施政纲领差异很大。

洪承畴一意主剿,对赈灾没什么兴趣。

孙传庭主张七分抚,三分剿。

卢象昇主张先抚后剿。

具体到怎么抚怎么剿上,差异性则更大。

杨嗣昌最后总结道:"皇上的意思是,对饥民一律赈济,对大多数流寇则能不剿就不剿,只对极少数顽抗到底的流寇实行坚决的剿灭政策。陕西全省一盘棋,必须实行统一的政策,不能各行其事,更不能以邻为壑。比如,陕西巡抚采取剿,而延绥巡抚、宁夏巡抚釆取抚,那么流寇自然会被驱赶到延绥和宁夏了。三位巡抚步调致,则不会给流寇以可乘之机。"

洪承畴道:"陕西、延绥、宁夏三地人口分布,贫富程度,差异极大,赈济标准怎么定?赈济钱粮物资如何分配?"

杨嗣昌道:"洪巡抚提了一个极尖锐的问题。孙巡抚、卢巡抚如何看?"

孙传庭道:"一国之内有贫富。比如南直比北直富,北直比山西富,山西又比陕西富。一省之內又有贫富,比如关中比陕北富,陕北又比宁夏甘肃富。现在全国上下,无不嫌弃陕西,认为陕西又穷又乱,是个十足的累赘。

而关中又嫌弃陕北、宁夏、甘肃。这叫陕北、宁夏、甘肃如何自处呢?如果连一省之内一盘棋都做不到,又怎么能奢谈全国一盘棋呢?目前榆林灾情是最重的,贼情是最凶的,所以钱粮物资应该优先供应榆林,然后次优供应宁夏,最后才是关中。"

洪承畴笑,"孙公,关中比陕北也强不到哪去。"

孙传庭:"总归强那么一点点。洪公,就当小弟求你了。"

洪承畴连连摇头,"难呐!都难呐!"

卢象昇道:"正因为难,所以才需要同舟共济,都是在陕西一省之内,就不要过于分彼此了。关中的确是富有一些,但饥民和流冦都是长了脚的,在榆林和宁夏活不下去了,难道不会跑到洪公治下去吗?"

洪承畴不说话,唯苦笑而己。

等众人都走了,杨嗣昌问洪承畴:"洪巡抚笑什么?"

洪承畴道:"陕西三四百万饥民,如果全部赈济的话,需要多少钱粮?朝廷能支撑多久?"

杨嗣昌:"那也不能不救济啊?"

洪承畴:"有能力救济当然要救济,关键是没有能力救济拿什么救济?朝廷能拿出钱粮救济的时候,饥民当然说朝廷好。但是当朝廷钱粮用尽了无力救济了,饥民就会将朝廷从前的好忘得一干二净。

真到了走投无路的时候,饥民该反还是反,并不会顾念着朝廷从前的好而不反。下官的意思,如果能一救到底,那就救。

如果不能一救到底,那就从一开始就别救了。朝廷有能力一救到底吗?下官看着悬。"

杨嗣昌:"本督不同意这种说法。蝼蚁尚且偷生,何况是人?朝廷如果坐视不管饥民的死活,饥民会乖乖地躺在家里等死吗?一定会揭竿而起的,到时候天灾就变成人祸了。"

洪承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大灾之年,人多粮少,死人是免不了的。

只不过是什么人死,什么人不死,什么人先死,什么人后死,是心甘情愿乖乖饿死,还是造反被杀死的问题。不光在我大明如此,普天下都是如此。

逢此三百年难遇的大饥荒,吾皇慈悲为怀,要大力赈济。东边的建奴却是反其道而行之,老奴的法子是杀【无谷人】,不光是无谷的汉人,就是无谷的女真人也照杀不误。

下官家乡有在辽东做貂皮生意的,逃了回来,说老奴治下,一石米十两银!

老奴和他的儿们带着八旗兵挨家挨户杀人!在老奴眼中,饿死多少人都无所谓,但绝不能饿死一匹马。"

杨嗣昌咬牙切齿说道:"所以老奴是没人伦没廉耻的蛮夷!"

洪承畴又像是对杨嗣昌说,又像是在自言自语,"对,老奴没人伦,老奴没廉耻,老奴是蛮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