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兰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兰兰文学 > 历史直播:我给秦皇汉武上语文课 > 第10章 这是神仙!

第10章 这是神仙!

“国外有人嘲笑他,‘提出杂交水稻课程是对遗传学的无知’,对此,袁老的态度是保持严谨的科学态度,他在坚持自己的观点下,写了信跟人交流流。”

再就是从1986年到1998年,不断取得突破。”】

短短几句话就概括了袁老的研究,但是只要有点常识的人的知道,这其中需要付出多大的精力。

尤其对于农事有研究的人,更是忍不住心潮澎湃。

【“这就是文章选取的几个例子,选取的这些例子有什么作用呢?”

“突出人物形象。”

“对!那么它突出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呢?比如这个事件,1961年发现了“天然杂交稻株”。”

江清月:“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不错,1964年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则是体现了解放思想,敢于创新。”

“而1992年写信给《人民日报》,批判贬斥杂交水稻的文章,就表现了袁老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精神。”

最后就是从1986起,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这表现了他不断进取,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这就是选取典型事例,丰富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同学们记得好好学习一下。”】

勇于实践,敢于探索。解放思想,敢于创新。坚持真理,实事求是。不断进取,为国谋利。

袁先生果然非常人啊!

敢于打破常规,并且敢想敢做,难怪能完成如此伟业。

【“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接下来我们再来细看文章的遣词造句。”

“第一点,读标题,本文的标题有何特点?”

“本文标题采用了正副标题的形式,正标题为虚,‘喜看稻菽千重浪’出自毛的《七律·到韶山》,这里特指稻谷丰收,突出了袁隆平的科学成就;副标题为实,交代了这篇通讯的主人公及其获得的奖项。”】

众人没想到,原来之前学习过的人物还会再次出现。

有这样的领导人物,再有能研究出亩产千斤的良种的神人,后世也不知道是怎样的盛世。

如果能生活在那样的国度就好了,起码没有饥饿。

【“第二点。文章是如何引出杂交水稻之父的?”

“先交代人物出场的自然环境,看看文章第一段;然后是一系列的动作描写。”

“第三个问题,袁隆平发现真理的实践过程经历了哪些情感变化。”

“欣喜——满怀希望——失望——自信——收获。”

“四,有人贬斥杂交水稻是‘三不稻’,袁隆平是怎样做的?体现了他的何种精神品质?”

“他用具体的数据、充足的事实戳穿谎言。寄信给《人民日报》。体现了他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捍卫科学的精神。”】

第一次接触现代文章的古人虽然还在震惊袁老的成就与良种,也还是有人在听秦筝上课的。

虽然天幕放出了全部的文章内容,但是横着书写的习惯让人很不习惯。

而且之后解读文章也需要能听懂课程的人。

虽然秦筝上课的重点在于文章的学习,但是也表现了文章内容的准确性。

于是尽管后来她讲的内容大部分不感兴趣,却也是认真的听着。

这难得的学习机会,是神迹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