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世康所在的生产队是二驴子大队下属的第八生产队,这个排名最末的生产队由二十六户人家组成,负责耕种二百四十三亩耕地,共有队员一百八十二人,其中壮劳力占五十二人,普通劳力占五十三人,剩下的都是一些没有劳动力的老年人和小孩子。
别看这二百四十三亩耕地对比一百零五个劳动力看着不多,实际上春耕的时候土地才刚刚解冻没多久,想要把这二百四十三亩耕地赶在春小麦播种之前深耕出来,最起码也得需要十五天的时间。
其实芦花洼公社是有三台东方红-54履带拖拉机的,只要大队能向公社申请来一台拖拉机,那每班至少也能耕种50亩地。
但芦花洼公社的下属生产大队足足有十八个之多,其中还有几个生产大队因为五零年参军的人数过多,而十分的缺少劳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公社经过多方面的考虑,当然是要优先将拖拉机借给这些特殊的生产大队了。
所以到头来,哪怕二驴子大队位于东凉省比较偏远的地区,也从来都没有指望过公社能派拖拉机过来帮他们进行春耕。但队员们也没有因此抱怨过什么,毕竟别的大队确实比他们要困难多了,他们又不是没有那一把子力气,自己能干的事情就自己干呗。
带着这样豁达的心态,二驴子大队的队员们靠着自己的努力,踏实肯干的为大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因为大家都知道生活有多么的不容易,自己手里的粮食都是辛辛苦苦伺候得来的,所以显而易见的,对于即将到来和他们分粮食的知青,大队成员们就有了点不一样的想法。
第八生产队的队员们就是这样的心态,不过这也不能怪人家排斥知青的到来,因为早在五几年的时候,就有老知青曾到芦花洼公社下属的生产大队里下过乡。
这批老知青里既有能下地干活帮助生产队改良农具的,也有啥都干不了还一身臭毛病的。第一种知青是一心为国为民做贡献的,但可惜的是这类人的数量实在是太少了。而第二种知青是大家所不待见的,但偏偏这类人却是下乡知青里面人数占比比较大的。
范世康初来乍到的时候,第八生产队的队员们就对他有些不冷不热的,除了在大队长带人过来的那天给面子过来露了个脸,其他的时候就跟没有范世康这个人似的,该干嘛干嘛。
范世康一开始还有点摸不着头脑,但他也不是个喜欢热脸贴别人冷屁.股的性格,就跟在大队长分配给他的‘老师’李姐身后,老老实实的干自己的活挣自己的工分去了。
但没想到才仅仅过去了三四天的时间,原本还对他爱答不理的队员们就开始对着他热情起来,范世康实在没忍住问了李姐一嘴,这才知道原来人家是怕他干不来农活赚不了公分,到时候和几年前那些老知青一样腆着个大脸多次跑去大队里借粮食,损坏了队员们的利益。
范世康这才明白了大家态度的转变,原来队员们这是眼瞅着他能自己养活自己了,这才愿意和他交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