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平心里慢慢的思索着,此次兵败成为了晋国国君的一个转斩点。
姬獳为了加强手中的权力,从登基以来大刀阔府屠灭了好几个大族,使得整个晋国上层人心惶惶,谁也不知道国君的下一刀会砍在谁头上。如此粗爆的集权手段也逐渐显现出恶果来,那就是晋国权力上层的公卿世家们,已经有了隐隐的联合之势,共同阻挠姬獳的威望继续上升。
此次韩厥出征,便成为了一个双方博弈的重要场地。
公主私下暗通秦国使节,出卖军尉齐城北的行为,只是表面上的原因。要知道公主目标这么大,私自出宫联络秦国使节,以报仇的借口,将宫内的出行令牌交给离娄。离娄竟然堂而皇之的派人进宫接走了齐城北。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若是其中没有屠岸贾和其它世家大族的悄悄摭掩和暗行方便,公主和离娄想做到这些事,基本不太可能。
在这样的形势下,即便没有公主,也会有其它人将军情透露给秦军,这是当下晋国朝堂的权力格局和政治现状所决定的,谁也不能改变。大家都希望姬獳大败一场,用大军的失败来报复姬獳肆无忌惮的对公卿动辙屠家灭族,也为了打消国君斗志昂扬的再接再励。
韩平想明白了其中的微妙,心中不由一叹,姬獳太过着急了,上位不过几年时间,就想办到几代国君没能办到的事。若是慢慢来,在姬獳有生之年,能将权力从公卿世家的手中集中到国君手上,已经是很不得了了。
而消灭赵氏就太急了,以至于民心大失。国君想消灭权臣,就和权臣想篡位一样,绝非是那么容易的。国君消灭权臣不难,难就难在消灭之后没有大的后遗症,若是消灭之后,对国家造成巨大的破坏,甚至得不尝失,那就是失败的;若是消灭后,给国家带来巨大的好处,民心拥护,那就是成功的。
同样的,权臣若是除掉国君而不能取而代之,就是为它人做嫁衣,杀一个国君容易,想自己成功上位,却是难上加难。若是不能上位,杀国君就没有了意义。
姬獳前期的成功,极大的鼓励了他的急功近利,让他以为国家的事情,自己随便可以摆平,不将其它臣子放在眼里。此次出征就是这种心态的具体体现,依然是太急了,按理来说,应该稳个几年安抚朝臣,待朝中局势稳定后再出兵的。而如此仓皇出兵,以战求胜,符合姬獳的利益却不符合满朝文武的利益,上下不同欲,而此战能胜,倒是天大的怪事了。
韩平又想到韩厥,以韩厥的性格,断不可能在此事上听自己的,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这是一个政客能做出来的决定,却不是一个将军能做出来的。让韩厥这么一个带了一辈子兵的晋国名将,做出明知必败却视而不见,不做改变的决定,是不可能的,所以此事不能告诉韩厥。
韩平想到这里,闭上了眼睛,伸手揉了揉太阳穴,一阵头痛。
十万将士,十万个家庭,那些人真是心狠,也冷得让人发凉。但韩平又想到了胥氏、申氏和先氏,还有赵氏,都是满门老小,被姬獳毫不留情的就给杀了。先秦时期不同后世,此时是刚由奴隶制慢慢进化为分封制,周天子大封诸侯,诸侯分封公卿,公卿养士大夫。大家的权力土地和地位,大都是祖上立功一代代传下来的,姬獳凭什么一句话就要将之全部拿去,这跟抢有什么分别,就算是抢,也要让人家留一条命啊,这样赶尽杀绝,做得太过了。
所以公卿们使出这样的手段,又何尝不是被姬獳给逼的。
权力争斗中,果然没有最狠,只有更狠。事实证明,经此一败,姬獳就像是被打断了脊椎骨,从此安份下来,再不复之前的锐气。之前的贪功冒进杀气腾腾,也变得萎靡不振,和光同尘,和众大臣一起相安无事的度过了二十年的平稳时期。
所以此战一定会败,韩厥和那十万将士,都是棋盘上的棋子,成了政治权力之争的牺牲品。但是那十万将士都是普通民众,一心保家卫国,却要承担本和他们无关的惨烈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