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本科的?”
“对,心理学是不是会有一些心理调查或者社会活动。你们老师的本科或者研究生的学生应该或许能帮忙呢?”
顾唯一说是施杞这才想到在开学第一个天,她加入了老师拉的一个群主,“心理实验群”,群里不仅有自考的同学,还有本科和研究生的同学。群里确实常常开展一些心理类的活动。
大多数活动是线上的,问券调查,视屏会议,线下的也有,十个里面有一个。
活动的内容五花八门,“帮助行为”、“机器人实验”、“自我与他人关系感知”等等,群的目的大多是学生们完成课题而存在的。
每一个念书的孩子都有着差不多的状态,为了一个文凭去学习,所以选择了心理学专业,很多人并不是因为喜欢。为了完成作业而做研究,并不是因为热爱。为了不挂科而好好上课,在课余时都奔向各自的放松和喜悦里去。
心理学不一定是他们喜悦的源头。
施杞没有信息,但还是试着在群里发了她的请求。
——我是你们自考的同学,还没有到心理实验的程度,想寻求已经有一些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各位的帮助。
不知道你们的家里有没有需要照顾的老人,他们七十岁,八十岁,甚至更年长。他们是你们的外婆,奶奶,或者太婆,太奶奶。他们可能骨折、可能缺少积液、可能缺钙,可能老年抑郁,可能失智,可能痴呆,总之他们常卧床,不能自理或者半自理。他们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去养老院,照护他们的人可能是你们的父母、爷爷奶奶或者舅舅、小姨,姑奶奶们。
照护者和被照护者被牢牢的捆绑在一起,在日复一日的无望和繁琐里崩溃持续。
南京的老龄化人口已经超过了一百八十万人,占总人口比例的百分之二十以上。而在这些老人身边照护着的人也不在少数,他们在照护的那一刻起,就没有了自己的生活。
在没人关心的角落里被阴影逐渐笼罩着。
让我们做他们世界里的光,替他们拨开着照在他们身上的阴影吧。
如果你愿意,请加我。
这个请求很快在群里出现了回应。
初入校园的孩子们生机勃勃,风华正茂,他们很少会接触到这样的情况,所以也很少有人想到。每个人的想法和观念都和认知挂钩。施杞给同学们的认知里注入了新的信息。
在施杞的描述里人们开始计划尝试这样的事情。
学生是最有能量的存在,他们有精力还有时间,他们大部分都有家庭的兜底,能自由的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而不计较得失利益。
施杞很快收到了很多新的好友添加,消息也在群里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眼看着三百多人的群组一下子接近了五百人。
——我们可以给他们做一场免费的心理疏导活动啊。
——他们每天都要陪护,他们有时间吗?
——那我们上门疏导?
——名单哪里来呢?
施杞看着讨论的热烈程度,给她认为符合要求的两户的家属发去短信,一个是傅新宇,另一个就是林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