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判监禁150年
我们再来看看那个美国来者。
1938年4月29日,犹太人伯纳德·麦道夫降生美国纽约。
跟祖师爷查尔斯?庞齐面相精明深不可测不同,他是一个腼腆、拘谨、不善交际却面相和善的人,总给人一种天然的亲近感。
尤其是,查尔斯?庞齐天生好逸恶劳,是个十足的烂仔;而伯纳德·麦道夫工作踏实而又勤奋,总是积极上进。上纽约赫福斯特拉私立大学法学院期间,他就开始利用课余时间挣外快。在海滩上做救生员啦,安装花园喷水装置啦,乐此不疲。
庞氏骗局的后辈,如焦英霞之流,大多有着良好的宣传形象与口碑。即使名声并不太好,甚至跟查尔斯?庞齐一样,实质本就是个十足的烂仔,也要花大价钱进行自我包装与吹嘘,以正人君子形象示人,以蒙蔽日益获得了更多信息并且日益聪明起来了的“傻子”。
1960年,一毕业,麦道夫就创立了伯纳德?麦道夫投资证券公司,从事证券经纪业务,以担任股票买卖中间人为主业。据他发迹后向人透露,公司的起步资金是暑假打工期间赚下的500美元,还有岳父借给他的一个办公室。
在证券行业靠500美元起家,这的确令人难以置信。然而,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麦道夫最终奇迹般地崛起,成长为华尔街经纪业务的明星时,人们惊叹羡慕嫉妒恨的同时,对他言称的第一桶金的来源,亦深信不疑。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最大的能够独立从事证券交易的交易商,已经非麦道夫公司莫属。
实战中,麦道夫发现了证券交易的秘诀:以快取胜。于是,他率先采用了场外电子交易系统,将股票交易从电话转移到电脑上进行,几秒钟之内就完成了股票买卖,而不是常见的数小时甚至数天时间。
他还在华尔街积极推行之,从而极大地改善了纳斯达克死气沉沉的交易状况,一举成为纳斯达克、也就是全美证券交易商自动报价系统的五大缔造者之一。
1983年,麦道夫公司在伦敦开设了办事处,成为第一批在伦敦证券交易所进行交易的美国公司。
1991年,伯纳德·麦道夫荣登个人职业生涯的顶峰,摘下了纳斯达克董事会主席的桂冠。他不孚众望,带领纳斯达克过五关斩六将,最终把一批如日中天的跨国公司,诸如苹果、思科、Google等等,延入纳斯达克上市,使纳市跻身跟纽约证券交易所并驾齐驱、分庭抗礼之列。
麦道夫自己的公司,亦声誉日隆。2000年,资产已经达到了3亿多美元。2001年,成为纽交所第三大经纪公司,亦被称为在纳斯达克股票市场提供上市咨询的三大剑客之一。
麦道夫个人,也成为金融经纪江湖中的君子剑岳不群:和蔼可亲,乐善好施,品德高尚。成立慈善基金会,以慈善的名义组织各种聚会,捐助医院、剧院、大学和艺术事业,等等,尤其大手笔。
然而,这一切竟然都是幻象。
在它们的下面,竟然明明白白地写着两个醒目的大字:骗子。
早在1990年代,麦道夫“庞氏骗局”的大网就已撒开。他成立了一家资产管理公司,主要业务就是“非法集资”。他开出的诱饵是,不管经济是向上攀升,还是向下滑行,每年都保证10%—15%的增长率。
这是一个相对合理的增长率,即使心怀疑虑的投资者也很难看出破绽。
“我在上涨的市场中赚钱,下跌的市场中也赚钱,只有缺乏波动的市场才会让我无计可施。”麦道夫向粉丝们吹嘘说,“只要你信任我,你就会每月得到至少百分之一的稳定回报。”
以麦道夫的声望和江湖地位,人们相信他。收益华丽丽地摆在眼前时,人们更加相信他。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他。他的基金自然也越做越大。实际上是雪球越滚越大,资金链却越崩越紧。
麦道夫通过自己的社会网络进行筹资,利用各种奢华场所接触投资者,足迹遍布美国达拉斯、芝加哥、波士顿和明尼阿波利斯等城市。
他煞费苦心地加入了棕榈滩乡村俱乐部,和一些声名显赫的慈善团体,只为了广交朋友。他发动朋友、家人、生意伙伴和已经入局的投资者,拖更多的人下水。
激励措施就是高额回佣,也就是焦英霞白俊才之流所推行的提成制度。重赏之下,一些“下线”也积极踊跃地发展新的“下线”,下手的目标人群也是各自的亲戚朋友、生意伙伴等熟识的人群。
棕榈滩乡村俱乐部,20世纪50年代问世的高端犹太人俱乐部,只有300名会员。申请入会的条件极其苛刻:会费30万美元,品德高尚,每年的慈善捐款记录不少于30万美元,三者缺一不可。
麦道夫的条件绰绰有余。他的入会过程如同打开自己的家门钥匙。
精明的麦道夫刻意营造出了一种排外气氛:非请莫入,只有经过邀请的投资者才能成为公司客户,仅仅拿着钞票却没有人介绍的,概不接收。
焦英霞之流也有限地采用了这种方式,既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过早暴露的风险,也能增加神秘感,吸引更多的人急切地想要冲进来。
而被麦道夫认可了的投资者,更多了一种身份的象征。
在各种高尔夫球场和鸡尾酒会上,人们不时提到麦道夫的名字。一些犹太老人称麦道夫是“犹太债券”,不管金融市场形势如何,每年都能给出稳定的高额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