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佞臣在上,一军皆讼。引威自与,动违于众。无进无退,苟然取容。专任自己,举措伐功。诽谤盛德,诬述庸庸。无善无恶,皆与己同。稽留行事,命令不通。造作奇政,变古易常。君用佞人,必受祸殃。
——《三略》译文奸佞之徒当权,全军上下都会愤愤不平。他们依仗权势,炫耀自己,一举一动,辄违众意。他们进退毫无原则,只知附和讨好君主。他们刚愎自用,夸功自傲。他们诽谤有德之士,诬陷有功之臣。他们没有善恶标准,只求符合自己的心意。他们积压政务,使上令不能下达。他们造作苛政,变乱古制,更易常法。君主好用这种奸佞,必定会遭受祸害。
兵家智慧故事政权若为奸佞之臣主宰,整个国家将陷于混乱,善恶不分,法条紊乱。尤其是在封建社会,为奸臣专政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因此,翻阅历史的时候,我们常常看到“佞臣在上,一军皆讼”的情况,“不去庆父,鲁难末已”这个历史故事讲述的就是这样一种情况。
鲁庄公姬同有三个弟弟:庆父、叔牙、季友。庆父最为专横,并拉拢叔牙为党,一直蓄谋争夺君位,并与其嫂——鲁庄公姬同的夫人哀姜私通。
鲁庄公于其在位的第三十二年,患了重病,因为夫人哀靖没有生子,既无“嫡嗣”,便从“庶子”中议立。庄公与三弟叔牙商量,叔牙因受了其二哥的收买,主张立庆父;与四弟季友商量,季友力主立鲁庄公与其宠姬的生子公子斑,并胁迫叔牙以死表明拥立般。
当年八月,鲁庄公病死,姬般继位。庆父甚不甘心,便与哀姜密谋,欲暗杀姬般。恰好有个叫荦的养马人,很有力气,也很鲁莽,因受过鲁庄公的责罚怀恨在心,庆父就教唆荦乘丧期打死了姬般,另由庆父立了哀姜妹妹叔姜的生子姬启,为鲁闵公。毒计得逞的庆父更加肆无忌惮,与哀姜打得火热,无恶不作。鲁闵公二年,庆父又指使一个叫齮的人杀了闵公,欲自立为王。季友趁乱领着鲁庄公的另一个儿子姬申逃到邾国,发出文告声讨庆父,要求国人杀庆父,立姬申。国人响应,庆父畏惧,逃亡到莒国,哀姜也逃到邾国。
姬申得立,季友买通莒国押回了庆父,并将其杀死;因为哀姜是齐公室之女,所以齐桓公气急败坏地将哀姜召回,也杀了。在鲁庄公死后的几年里,由于庆父串通哀姜连杀了两个国君,而且极度荒淫无耻,作威作福,横行无忌,不但造成了极大的混乱,也给国人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故齐国的仲孙湫到鲁国吊唁回去后,曾感叹到:“不去庆父,鲁难末已。”
庆父死后,其子公孙敖在庆父幼弟季友的协助下,继其父之位,得以保此姬姓之嗣,位孟孙氏最终发展为鲁国世卿打下了基础。
庆父,是中国十大奸臣之一,其心狠手辣、作威作福的举动不仅给当时的国家和百姓到来无尽的苦难,也成了遗臭万年的奸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