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直羽毛片的运动员,无论采用哪种搭箭方式,务必使主箭羽与瞄准窗右侧相垂直。
三、扣弦:右手以食指,中指及无名指扣弦,食指置于箭尾上方,中指及无名指置于箭尾下方。
勾弦动作由食指、中指、无名指完成。大拇指和小拇指不参与勾弦。为防止其干扰,大拇指应自然弯曲指向掌心,小拇指可自然弯曲或自然伸直靠在无名指上。手腕要放松,并同手背连成一条直线。
勾弦时弦位于三指末指骨靠近关节处,箭在食指和中指之间,但拉弓的负荷均匀的分配到三个手指上。
勾弦的三指形成一个特殊的钩子,将弦勾住。勾弦手的任务就是勾弦,除将弓弦牢牢勾住外,不参与其它地工作,。因此,手的其它部位必须处于最大限度的放松状态、,否则勾弦手任何多余的紧张,都会给整个射箭动作带来许多不利因素。
转头做好推弓和勾弦动作后,在保持身体姿势不变的情况下,头部自然转向靶面。在选择头部最佳位置时,运动员出考虑到自己的特点外(如鼻子的高低、下颚的长短等),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1、转头后眼睛应向箭靶自然平视;
2、颈部肌肉要自然放松,否则会对背部和肩带肌肉用力产生不良影响。
四、预拉:射手举弓时左臂下沉,肘内旋,用左手虎口推弓,并固定好。
五、开弓:射手以左肩推右肩拉的力将弓拉开,并继续拉至右手“虎口”靠位下颌。
1、推弓的基本要求弓把与手的接触面应尽量小。
开弓后弓与手的压力方向应通过腕关节桡侧(尽量靠近关节中心)。
手指屈肌不要参与工作,并做到最大限度的放松。
推弓的施力点要始终落在弓把的同一位置上,作到对位推弓。
2、推弓的方法低推法:弓把低在掌部,推弓的施力点在鱼际上,弓的压力落在桡侧关节上。手部肌肉和桡关节周围肌肉的紧张程度可以相应减小。
高推法(用虎口推住弓把):此种方法的支撑点与桡腕关节处在同一水平面上,即手和前臂形成一条直线,手掌不完全接触弓把,手指自然下垂保持手掌的水平姿势。采用此种方法,触弓的施力点比较集中,而且也比较接近于弓的中心部位。采用这种推法,在固定桡腕关节时需要较大的肌肉用力,推弓手容易出现不稳定情况,用重磅级弓的运动员不宜采用这种推弓方法。
根据桡腕关节与弓弦运动平面的相对位置,推弓法还可分为浅推和深推两种。
浅推:弓把位于前臂纵轴的右侧(左手持弓者),全部负荷由大拇指承受。这不是一种理想的推弓方法,有的运动员持弓臂弯曲,采取其它方法又无法将自己的肘关节从弓弦平面中引开(弓弦就不打臂了),只好采用这种方法。
深推:持弓臂前臂前端较深地进入弓的平面,这样可以大大减轻固定桡腕关节的肌肉负荷。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推弓方法,但深推要适当,以防弓弦打臂。
推弓手的动作直接影响箭射出的方向,因而在平时的训练中不仅要做到合理,而且要做到认真,以保证推弓动作的高度一致性。
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其处理方法:
1、采用低推弓方法的运动员容易出现的错误(1)推弓的着力点不是在桡腕关节中部而是到了下部,形成了手掌的根部推弓,使推弓的着力点远离了弓的中心部位。这样在发射时弓不能平行地弹出,而是弓的下部分先弹出,影响了箭的正常飞行,易造成箭偏高。
(2)推弓的着力点变化虽然不大,但用力的方向发生了变化,不完全是水平用力,而产生了一个向下压的力。这样在发射时弓不是平行的弹出,而是弓的上半部先弹出,形成了弓“点头”的错误的动作,影响箭的正常飞行,易造成箭偏低处理方法:
一是要注意最初的推弓,做到对位推弓。而是开弓后要始终保持水平方向用力,防止出现推弓手上推和下压的力。
2、屈指肌参与握弓的错误动作屈指肌参与握弓,时整个推弓手变得十分紧张,这不仅影响到推弓手本身的正确用力,而且会影响到整个持弓臂前撑用力,易造成持弓臂回缩的错误动作。
处理方法:
推弓手的屈指肌不仅不要参与工作,而且要做到最大3、持弓臂前臂的前端过伸地进入弓的平面限度放松,手指既不要用力弯曲,也不要用力伸直。
3、持弓臂前臂的前端过深地进入弓的平面,弓把位于前臂纵轴的左侧,使桡腕关节中心部位离开了弓的中心部位。这样推弓比较省力,可是它改变了持弓臂的用力方向。
处理方法:
首先是要做到对位推弓,其次是保持好前撑直线力的用力方向。若使用光弓或不配备防震器的弓,应采用“握弓”的方法,否则弓在撒放和发射过程中会在手里乱跳,影响箭的正常飞行。即使时采用“握弓”也是以推为主,以握为辅。如果握的太紧,对持弓臂的前撑用力和箭的飞行都有不良影响。
六、瞄准:射手在开弓的过程中同时将眼,准星和靶上的瞄点连成一线。
继续用力是指开弓后肌肉不间断延续用力的过程。
继续用力不是一个孤立的动作,它在完成开弓和基本姿势过程中都在不停顿地进行,随着瞄准的进行而不断地加强。具体是指:加强持弓臂的内旋前撑和拉弓臂后背肌群的柔和用力,即所谓“舒展两肩”的用力。它是整个射箭技术节奏清晰、稳健流畅的基础。
目前射箭运动员所使用的弓上,都装有一个信号片。基本姿势形成以后,信号片压在箭头上的一个固定位置上,继续用力,不断增大拉距,将箭头从信号片下拉出,使信号片落下,发出声响。声响给运动员两个信号:一是拉距到位,二是撒放。
继续用力过程中,应注意持弓臂的前撑力和拉弓臂的后拉力,必须同时而缓慢不间断地进行。它们应该是对称平衡用力,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1.两臂在继续用力的过程中的工作状态持弓臂的前撑力不应理解为向前的位置移动,而是负责前撑用力的肌群在不断增大抗力的同时,相应地增加肌肉的收缩力,使前撑力和不断增大的拉弓力保持动态平衡。因此,持弓臂的前撑并不是位置移动,而是指肌肉用力的变化,属静力支撑。
拉弓臂的后拉在不断增加肌肉用力的同时,有向拉弓方向位置的移动,这是拉弓臂在起用力过程中的特点之一。拉弓臂在其用力过程中的后移主要靠后背肌群(菱形肌和斜方肌中部)的收缩力,肘关节特别是腕关节周围的肌肉群应最大限度地放松,以防干扰后背肌群的合理用力及一些错误动作的产生。
要保证拉弓臂肘沿水平方向向后移动,拉弓臂的运动形式应与瞄准时间相适应,使肘关节作向心运动,防止肘下垂,以免造成力量“内合”。
2.继续用力与瞄准时间的关系继续用力是和瞄准同步进行的,所以继续用力时间的长短应与瞄准时间相适应,在第一次相对稳定的瞄准时间里,拉响信号片应是最佳时间。
3.信号片的功用信号片的功用有以下几点:
规范技术规格运动员按照个人的技术特点确定了信号片位置,在以后的训练中,就应该以此去规范技术规格。当弓弦到位(靠弦)时信号片响了或未压在箭头预先规定的位置上,一般说明在技术规格上发生了变化。在此种情况下不应盲目去移动信号片的位置,应先从技术上找原因,以免打乱技术的连续性。
检查运动员的用力过程信号片的第二个作用是检查运动员在瞄准过程中用力是否出现了停顿(这时从信号片上可以看出,箭停止运动或向前移动),检查动作是否发生了变化。按自己规范节奏,拉响信号片出现了提前和推后的情况都是不正确的。提前,一般是在完成基本姿势动作时出现了问题;推后,一般是在瞄准和继续用力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以此进行检查运动员动作的一致性。
撒放信号信号片的第三个作用是撒放的信号。正常情况下,信号片响应是撒放时机的最后形成,即在信号片响的同时进行撒放。
七、脱弦:待开弓,瞄准后右肩继续加力同时扣弦的右手三指迅速张开,箭即射出。
撒放动作是在瞬间进行的,其质量如何是决定箭命中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古代称其为“画龙点睛”,说明了撒放在射箭动作中的地位。
正确撒放时的动作是:推弓和拉弓所产生的两个相反的力要平衡、协调,以勾弦点为中心,左右均匀分开,持弓臂随箭射出的方向沿射击面向前运动,勾弦手沿射击面向后运动,形成了一个自然协调的动作。
撒放的方式,目前大多采用滑弦撒放。具体过程是:在持弓臂前撑用力的基础上,利用勾弦手三指肌退让的方式使弦滑离三指/由于后背肌群强有力的收缩,使拉弓臂形成复原的自然反作用力,所以当弓弦离开三指时,带动勾弦手沿射箭面直接向后运动。
滑弦撒放是一种理想的撒放方式,目前被世界上广大运动员所采用。因为这种脱弦的方式和拉弓的用力是完全一致的,是拉弓用力的继续,它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弓的能量消耗,使弓弦沿比较理想的轨迹讲箭推出。由于它的动力来源主要是来自拉弓臂的后背肌群,当弓弦离开手指时,拉弓臂反射性地向后退回,使之成为一个很自然、舒展大方和协调的动作。
在正常情况下,信号片落下的同时,就是撒放时机的最后形成。射好一支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能准确地捕捉撒放时机。撒放时机即各部分动作以完全就绪、各部用力已到最佳状态、准星已稳定在要瞄准的位置上、呼吸已基本停止、全身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心理上已感到这时撒放一定能射中10环,以上各条件成熟的同时,信号片也正好拉响。这些条件共同形成的时刻,就是撒放时机。
在确定撒放时机时,其矛盾主要表现在信号片落下和其它诸因素之间的关系上。
一是信号片拉响了,有的因素还未形成,这种现象所占比重不大。二是其它诸因素已经形成,信号片还未拉响,形成了“等片响”的现象,这种现象危害比较大,会影响撒放动作的质量。所以在形成撒放时机的过程中,应把重点放在准时拉响信号片这一环节上。
撒放过程中个各部位动作的分析:
(1)当勾弦三指的末端关节小于90度时,才能将弓弦牢牢地勾住。在撒放时三指有一个伸指过程,其过程主要不是取决于伸指肌的收缩,而是取决于屈指肌的退让。退让得越快,弦在手指上滑动的时间越短,其效果就越好,动作就越显得干净利索。但手指的动作伸得再快,也赶不上弓弦回弹的速度,所以不等三指伸直,大约在105~120度时弦已离开了三指。
(2)拉弓臂勾弦手的运动路线是由拉弓臂运动路线所决定的,拉弓臂的运动路线又取决于用力的部位。拉弓臂的向后运动是通过背部肌群的收缩来实现的。世界冠军美国运动员佩斯说:“只要有利于背部紧张这一点,撒放后手会自然沿直线飞到脖子后面。”他还说:“我是用背肌的力量进行撒放的。”由此可见,用哪一部分的力量进行撒放是需要特别注意和十分明确的问题。正确的撒放动作的原动力应在后背肌群,特别是菱形肌和斜方肌中部。掌握了这一条,就抓住了撒放的根本,就能避免“松撒”等错误动作的出现,也才能保证弓弦沿射箭面将箭射出。
拉弓臂向后运动的路线应该是这样的:从俯视图看,瞄准时最理想的姿势是拉弓臂前臂的纵轴在箭的延伸在线(箭得延伸线通过肘关节中心)。但大部分运动员达不到这一标准,而是拉弓臂前臂的纵轴与箭的延伸线有一定的角度。
拉弓臂向后运动的形式是以肩关节为轴进行的。在继续用力过程中,其运动方向是向箭的延伸线靠拢,使前臂纵轴接近或进入这条线。撒放时,拉弓臂沿继续用力的方向向后运动,使肘关节通过这条线达到预定的位置。
从正面看,瞄准时拉弓臂的前臂应高于箭的延伸线,撒放时应沿这条水平线向后运动。
从侧面看,撒放后拉弓臂肘关节应超过人体重心垂线。肘的运动止点应在这条垂线之后或之上。
从以上要求可以看出,撒放时不能仅看勾弦手的运动形式,还要看拉弓臂的运动状况:不仅要看动作,还要看用力的部位及方向。
撒放时还有一点应引起重视,就是人体略前移,做适度的补偿是有益的。具体动作是在撒放的同时身体重心前移,做适度的补偿,这不仅能避免后仰的错误动作,而且回加强直线用力,加强后背肌群的用力。这个动作要和整个撒放动作协调进行,从动作来讲不能大,从时间来讲要和撒放同步进行。
综上所述,拉弓臂动作应做到:
最快的速度。指信号片落下到撒放之间的时间,正确的撒放动作应是在信号片落下的同时进行的。
最短的距离。在撒放动作结束时,如果勾弦手是在耳根部位停止,那么从弓弦靠点到耳根部位的运动距离要求达到最短。撒放时出现的前送、下压、外扬及内扣等“松撒”的错误动作,都不能达到最短距离。
轻擦脖子。在固定勾弦手时,食指是轻轻贴在下颌下面,大拇指靠在脖子上,勾弦手向后运动过程中,食指仍要贴着下颌,大拇指也要贴着脖子向后运动,一直到达勾弦手的结束位置。
同样的速度。勾弦手在运动过程中的速度不能有快有慢,也不能先快后慢或先慢后快,更不能停顿。
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结束。撒放动作结束时,勾弦手所到的位置应该固定。例如在耳根部位结束,则不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应在这同一位置结束。
用后背肌群的力量进行撒放。
在撒放动作结束时,拉弓臂肘在保持相应高度基础上,应超过身体重心垂线(从侧面看)。
在撒放的同时,身体略前移作适当的补偿动作。
(3)持弓臂持弓臂在撒放与发射过程中的作用是保持前撑的方向不受干扰。瞄准时,持弓臂处于开弓静力负荷的作用下,撒放过程结束,这一静力负荷即刻消失,进入发射过程。在发射过程中,持弓臂与弓、弓与箭都处在相接触中,这时持弓臂只能沿射击面的方向运动,任何上挑、下压、左右摆动的动作都是错误的,因为它改变了持弓臂的用力方向。
持弓臂的稳定性在射箭技术中占很重要的地位,如果稳定性不好,很难射出高水平,所以在初学时一定打好这一基础。
持弓臂的稳定程度如何,是由用力方向所决定的,要保持好的方向,主要在于保持不停顿的前撑直线用力,如果用力不积极或出现停顿,就为出现前撑用力的错误动作创造了条件。
检查持弓臂用力是否正确的方法:
看在撒放和发射过程中持弓臂的稳定程度。只要不出现上挑、下压、左右摇摆等错误动作,而是沿射击面方向自然、协调地向前移动,就说明持弓臂用力是正确的。
看撒放后弓向前移动的情况。目前多数运动员采用推弓方法,推弓时手指不参与用力,是自然放松的,手上套有护弓绳,撒放时弓会毫无阻拦地、自然地向前弹出。从运动员的本性感觉来讲,感到了护弓绳带着持弓臂正直向前运动,这就说明了持弓臂用力是合理的。
撒放是一个关键性的技术环节,同时又是各技术的综合反映。所以要特别加强其训练,避免错误动作的产生。
八、结束:箭中靶位后,左臂由腕、肘、肩至全身依次放松。
1、动作暂留保持撒放动作结束时正确姿势不变,射箭术语称动作暂留,暂留时间以秒为宜。它不仅是维持身体姿势,而且要把正确用力表现出来,这不仅强化了正确的射箭姿势,而且可使正确的用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在一定意义上讲还可以控制箭的正确飞行方向。如果撒放时动作做的不好,但有一个正确的结束动作,也可祢补其不足,减少箭的偏差。
进行即刻反馈。即刻反馈在动作暂留里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在起射前的准备阶段已发出如何射好这支箭的指令性动作信息,当箭中靶,即刻进行反馈,及时总结这一支箭射的情况,并马上决定下一支箭如何射。反馈得越快、越及时,效果就越好。
2、收势收势是指一支箭起射过程全部结束时,将弓放下,使身体恢复到站立时的姿势。
8.射箭技术的训练当今世界竞技射箭水平,无论是单项还是全能成绩都已发展到了“神奇”而“登峰造极”的地步。每次“资格赛”(淘汰制)的总成绩最高均达到288支箭2700余环。30米射早已近满环(358环),50米射也已达345环。男子90米、70米、女子70米、60米射也达到让人望尘莫及的程度。可以说,如今的射箭比赛已不是简单的运动员之间的体力、技术和战术的比赛,而是运动的聪明才智和教练员的训练方法和教学艺术的竞争。
任何一项体育运动其技能的形成都必须经过“泛化、分化、巩固、自动化”这样一个过程。其实质就是通过长期系统的科学训}练,建立起一连串复杂的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条件反射。因此说,要想培养一名优秀运动员,并在国内外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就不是一朝一夕或一年半载之事,而是应从少年儿童抓起,根据他们年龄不断增长的特征,逐步地、循序渐近地进行长期、系统而科学严格的训练,最终使其动作技能形成条件反射。
射箭是运动员借助弓的弹力,在一定距离内比赛准确性的一项技巧运动。它除了具有同其它体育运动项目一样的专门性、超负荷性、竞赛性、个人性等特点外,还具有弓的重量(负荷)一定,动作反复次数多(每天拉弓次数可达几十次到数百次)的专项特点。其实质也是通过长期系统训练,让技术动作从“站立”到“握弓”、“开弓’、“靠点”、“继续用力”、“撒放”,直到“结束”和“结束”后的“反馈”,建立起一连串的正确的条件反射,让动作特能经过‘泛化”、“分化’、“巩固”到“自动化”过程达到“用力合理’、“动作协调”、“劲力流畅”、“每次一致’,进而达到规范化、精确化、“模式化’,犹如机器射箭一样高精确地命中目标(环靶中心)。
所谓科学的训练方法,必须是符合以下几条原则:一是符合运动员的年龄与性别特征;二是技术动作符合运动员的生理结构。所以射箭训练要充分重视生理选材——身体偏瘦长、协调,体重和身高适中,脚大、手长、小臂长、脖子长、肩宽、鼻梁高等条件;三是技术动作的用力符合生物力学原理(非周期性、动劲如抽丝,劲力流畅);四是循序渐进:弓由轻到重,动作由易到难,内容由浅入深,距离由近到远,负荷逐渐增大;五是技术动作与语言强化相结合;六是训练与比赛相结合,锻炼运动员的心理意志品质,积累比赛经验;七是综合素质培养,包括体能、文化、心理、“外交”(对人处事),正确对待成败、荣辱、恋爱、婚姻等,一切以事业为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八是长期、系统、有计划有步骤训练,辅之严格管理。
以上几条原则缺一不可,必须严格遵守,持之以恒,全面贯彻,落到实处。我们的做法是:根据运动员的年龄、性别特征和生理特点、身体状况、文化程度、体育基础,把整个训练过程划分为“基础训练”、“专项训练”、“最佳竞技”和“竞技保持”四个阶段。分别提出任务和要求,采取不同措施,运用不同方法,坚持系统训练。
(一)基础训练阶段:主要任务是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发展一般竞技能力,提高协调性,掌握多种基本技术(条件反射学说告诉我们基本技术越全面,建立条件反射越容易),利用轻器械(皮条、轻弓)学习射箭的基本姿势,了解和掌握动作结构,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
第一步:徒手按动作程序(站立→握弓→举弓→开弓→靠点→继续用力→撒放→结束→结束后的“反馈”)做基本姿势练习。
第二步:利用皮条(由轻到重)做基本姿势练习。
第三步:利用轻弓,每次拉弓的时间由3秒到5秒逐步延长拉稳定时间的基本姿势练习。
第四步:利用轻弓(由35以下逐步增加重量)在5米距离对靶进行基本姿势练习(包括“箭撒”)。
这是一种循序渐进,弓由轻到重,动作由易到难,负荷由小到大的训练方法,能逐步增强运动员的本体感觉(弓感和肌肉感)体会身体各部位的用力,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同时经过大量的技术动作与语言强化相结合的训练,就能从心理上、生理上逐步适应训练难度,让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提高,为第二阶段的“竞技提高”打下物质(体能与技术)基础。
(二)专项训练阶段:主要任务是学习专项理论知识,加弧专项素质训练,提高专项竞技能力。
第一步:利用比赛弓(400以上)拉“稳定”和“继续用力”训练(坚持天天练)。
第二步:利用比赛弓在5米距离对靶“箭撒”训练(天天练)。
第三步:利用比赛弓进行5米→10米→15米→20米→25米达标(各距离制订技术指标)训练(“升级”训练)。
第四步:进行一定的远程(50米以上)技术训练。争取参加一些比费(测验)。
通过这样的训练,能从心理上和生理上逐步适应和各距离仰角的变化,增强距离感,提高综合素质,有利促进技术动作形成动力定型和规范化、一致化。
(三)最佳竞技阶段:主要任务是坚持业务理论学习,熟悉比赛规则,争取参加尽量多的比赛,促进技术动作的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建立正确的条件反射,创造优异成绩。
第一步:利用非比赛期坚持前两个阶段基本内容的训练,特别应进行近距离的“箭撒”训练,保持全面身体素质的训练。
第二步:按比赛规则和规程要求进行系统训练,努力提高技术水平。
第三步、争取尽量多地参加国内外重大比赛,提高全面竞争能力,创造优异成细。
通过此阶段的训练比赛,可以说动作技能已全部形成并精确化、自动化。运动员就应按照自己的特长持续训练下去,特别是技术动作不宜再改动,否则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会遭到破坏而导致运动成绩受阻。这一严重教训值得每一个运动员和教练员认真吸取。
(四)竞技保持阶段: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学习业务理论,积累比赛经验,提高心理素质,保持专项竞技水平,时间越长越好。
这个阶段要求运动员在技术上坚持勤学苦练,思想上高标准严要求,努力保持身体素质水平,确保技术动作的稳定,不变形,争取延长运动寿命,于国于人均有利。
关于箭速一般射箭比赛射靶赛上用的比赛弓所射出的箭,其离开弓弦的初速度为每秒40-60公尺之间,这种速度相当于时速200公里的子弹列车。箭的初速度与弓的磅数成正比,磅数越高箭的初速度越快。目前一般国际射箭比赛射靶赛男选手所使用的弓大约为45磅-55磅之间。箭的初速度越快越不易受风雨的影响。对于初学者,应尽量选用磅数低的弓来练习。这样才能学会操作弓箭的技巧,等到技术熟练定型后,再换磅数比较高的弓。
箭的飞行距离射箭比赛射靶赛使用的弓射出的箭,飞行距离大约为200-300公尺;射远赛所使用的弓最远能射800-900公尺。因此每一位射手在射箭时都必须特别注意射箭安全守则。
箭的贯穿力箭的初速度非常快,可以很容易贯穿铁制的平底锅。它不但是一种打猎的工具,也是一种武器,足以伤人。因此将箭头指向对方或是向空中射箭都是严厉禁止的。
箭的命中率近20年来由于射箭器材不断地改良,箭的命中率愈来愈高,国际级的射箭选手在30公尺瞄准直径80公分的靶纸,36支箭可以命中34支10分,世界纪录更高到满分(全部命中10分)。其准确性可见一斑。
使箭脱离弓飞向靶纸,一般人均可做到。但引弦后经正确瞄准,使箭射中靶标,则必须有一定的经验累积才可练成。每次射箭时要用固定的姿势,相同的力道。但是人在精神及肉体上会时时产生变化,要每次都以同样的状态或同样的样子来射箭是不可能的。为了使射箭姿势尽量正确,必须学习射箭的技巧、知识。学习后按照姿势反覆练习,不断调整自己的姿势,熟能生巧,最终都能练成与正确姿势接近的自己的姿势,这时既使意外地遭到精神上或肉体上的不安影响亦能充分把持,不致误差太多。
固定是初学者最重要的一个基本动作,固定并非固定不动,而是一连串动作后松弦时一定要自然放松手指,不可发力造成回拉射箭要注意到放箭的节奏,若节奏改变,表示动作已经改变射箭的目的不在于增强肌肉,拉弦时不可使出全身之力,应只让两手用力扩张,肩膀的肌肉必须放松,你要能做到这一点,才算是完成了用心灵挽弓射箭的条件之一;吸气后,轻轻的将气往下压,使得腹部绷紧,再引弓射箭,呼气要尽量的慢而稳,而且要一口气完全呼完;引弓手轻柔地向后方伸展至完全伸直,是松弦、保持最重要的条件。
射箭的量要多,量多才可有技术的讨论空间。
射箭动作在确立之后,不可轻易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