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了金本位,日本生产出来的白银怎么办?他们的目光盯上了隔壁的邻居,于是,日本商人大肆的向民国倾销白银,走的还是正路子,不搞伪币之类的。
在辜汤生卖画的这个年代,益田纯一可以轻松的从日本带来高纯度的银锭,然后找到军阀控制下的任何一个造币厂进行兑换,给辜汤生的银元不过是益田纯一麾下矿山里的一小车矿石,经过冶炼提纯后,不过才半吨,在日本值不了几个钱,可是转手拿到的古画在日本可是卖出了上万日元,这一进一出,益田纯一到底赚了多少已经不可考了,当时,许多日本商人都靠这一手在中国大肆掠夺资源。
说,拿来银锭能够轻易找到造币厂吗?回答是能,不仅能,还很简单,
根据史料记载,在民国初年,各省都有造币厂,有的地方还不止一家两家,比如,在福建,就有好几家,有军阀孙道仁以及福建财政司共同建立的,还有福州洪山兵工厂的,还有海军在马江设立福建造币厂的,到后来,又有厦门造币厂、漳州造币厂、沙县造币厂、尤溪造币厂、延平造币厂、上杭造币等等十几家。
这些造币厂并不是各自为政搞出琳琅满目的货币,全都是仿制袁大头孙大头去做,以那个时候的冲压技术,造出来的银元有谁分得清谁是谁造的?只要银子的含量够足,老百姓就认了。要不说北洋时期混乱呢,就连纪念银元也是五花八门,北洋历史上的几个人全都有,袁大头、黎元洪、段祺瑞、唐继尧等等都有。
所以,至今,玩银币收藏的始终不能爽利,没法子,那年代太乱,各种银币太多,多到行家都无法辨认,没有了历史资料,没有具体的数据,咋去辨识啊?再说了,都是机器生产出来的,模子都一样,还真是难以区分“公母”。
要说,在民国初期,市场上流通的银元不算少了,为啥段祺瑞还要找日本人借钱呢?这就是因为,用银元是无法从日本购买军火的,人家不要啊,你要么用外汇,要么用实物去以物易物,那样太麻烦了,日本军部干不来,于是,借钱给你买军火,你把能卖的东西抵押给我,我再叫商人去搬回来,这就是当时的中日贸易实况,后来日本工商界大举进入华东一带,贪图的就是可以就地取材获得原料,而且,华东一带又是人口密集的地区,本身就能够自产自销。
那日本在华赚取的溢价如何处理啊?更简单了,在东北挖煤,挖铁矿,一船船的往日本运,生产出来的东西再到国际市场上去换外汇,当时日本最大财阀三井就是这样干的,还有那个三菱,都是依靠这样的掠夺发展起来的。
辜汤生后来对益田纯一的推诿,不是说他没去找皇甫淳,也不是皇甫淳手上没有那种逼真的赝品,而是皇甫淳坚决不给了,说是为了老爷子好。
根据后世初步统计,当年以张季爰、吴湖帆为首的一群很有才气的年轻画家,大肆进行伪造赝品,数量是在几千幅以上,如果不是有吴俊卿这样的一群宿老在,告诫他们,画太多了就露馅了,不是假的也卖不起价来,哪里有那么多富商去买?吴俊卿等品行端正的人,往往还把一些仿制水平不够的销毁,勉强维持着市场上的平衡,也正是这样,吴俊卿在画界里的地位极其崇高,没有他,国画早被毁了。
那群精力旺盛的假画贩子们,恨不得每天都卖出个十幅八幅的。在近代国画史上,这群人并不是寂寂无名,只是他们在那个时候干出来的事情太下作,画出来的赝品上至国府里的高级参议、高级将领,下到海内外的文化人都有购买。
到后来,这些人逐步形成了一股搞赝品的歪风,乃至名声很臭的张季爰始终没有被国画主流接纳,直到那老小子后来去了湾湾,死后,他的画作才被一些主流媒体接纳,可说起其为人来,就没有人不摇头的,张季爰直到今天,在主流画史上仍然抹不掉那种靠画赝品起家的污点,可以说,歪才歪人歪出了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