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兰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兰兰文学 > 国粹 > 混乱年代_第124章 第一百二十四章赝品给...

混乱年代_第124章 第一百二十四章赝品给...

如果说张季爰的运气在哪儿?其实就在他赶上了那个时代,没有当时的国府政治环境,没有当时的社会环境,就算张季爰有天大的本事,他怕是也不敢那样明目张胆的作伪做赝品,这几个人的出现其实映射着那个腐朽社会的缩影。

辜汤生还是念着皇甫淳的好,拿了益田纯一的一万五千块大洋后,还是找机会给皇甫淳送过去三千块,说是他该给的“佣金”,对此,皇甫淳也不推辞,至于辜汤生让皇甫淳再多留意,说如果有这样的东西只管给他的话,皇甫淳不过笑笑而已,哪里可能还给辜汤生这样的羊牯?搞得不好就会鸡飞蛋打出大事。

要说,皇甫淳手上不是没有这样的东西,有,他一封信就可以让吴俊卿从上海那边派人送过来十几幅,压根不是什么难事,而且,都无须那边去做旧,只要仿的味道像就行了,后面的加工皇甫淳是可以自己来的。

要论给一些画做旧,还有比皇甫淳更厉害的吗?经他手走出去的几幅赝品,全部都经过他的手再次进行了深加工,而且都卖出了好价钱,这不能不说,从皇甫淳这里拿出去的东西更逼真,就连张季爰等人看了后都自叹不如。

说,皇甫淳这么干就不怕污了名声?这就是皇甫淳做人的洒脱和变通了。所有的赝品从他这里出去的时候,他都是打招呼的,告诉买画的人,这东西是假的。也就是说,在张记书局,皇甫淳是把丑话说在前面的,买家不可以事后找补。

其次,经他手放出去的赝品上都有他加的特殊隐记,皇甫淳可以一眼就看出来,这些隐记别人是不知道的,这也是皇甫淳保留文化人的最后底线,绝对不会突破。正因为皇甫淳的这个做派,使他在圈子里的名声越来越好,越来越高。

第三,经皇甫淳手出去的赝品必须是熟人,是那种相知相友熟透的人,比如辜汤生这样的,换个人来,皇甫淳绝对不可能给他,比如那个胡希疆,就算是搬个金山来,皇甫淳也是不会给的,说穿了就是他信不过胡希疆的为人,得不到皇甫淳信任的人如何能从他那里拿到好东西?更别谈涉及到名誉上的东西了。

最后,这些赝品的最终买家必须是洋人,如果是在国内流通,皇甫淳但凡知道了,哪怕是穿墙越脊的叫李三出手,都得弄回来毁掉,这就是皇甫淳最后底线。

看官会说了,皇甫淳如此干,不是自己骗自己的掩耳盗铃吗?赝品到了海外难道就不是赝品了吗?皇甫淳不这么看,在皇甫淳看来,那些赝品画的的确不错,走出国门也是弘扬华夏文明,几百年前的画和现在的画,在寓意上都是一样传输古代文人对自然和社会的想法和思想折射,只要抛开古画的时效性,商业性,欣赏的人同样获得各种感觉,在这点上,皇甫淳是看的很清楚的。

那这些赝品他为什么不卖给国内的人呢?皇甫淳也是有说法。用赝品在国内冒充真迹,首先在德性上有亏,其次是当时的社会环境恶劣,一旦流入市场,传播的不是文化,而是相互利用的投机,是败坏文人的恶行。至于卖到国外去,皇甫淳就没有那么多顾忌了,放着外国人的钱不赚?皇甫淳认为只当是这么些年欺负华人给的些许赔偿了,要是能坑大的,他不会在乎亲自出手的。

无独有偶,辜汤生那边的事情刚弄完,天津的张仁逊就给皇甫淳发来了电报,“盼通达兄弟寻摸两副古画,最好是元明两代的,商贸之用,切切。”

看着张仁逊的电报,皇甫淳的脑子也有些迷瞪了,“怎么都要这些东西?”

在近代史上,大量文物流失海外,其间是有几个阶段的,庚子年,八国联军在京城里大肆劫掠,抢走最多的是瓷器,随后,一些美国来的商人在上海开始高价收购瓷器,当然他们要的不是满大街都是锅碗瓢盆,他们要的是明清两代的官窑瓷器,因此,清末民初的那段时间里,景德镇的窑口很是火了一把。

也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珠山八友应运而生,他们的出现多少与西冷印社有相映成彰的意味,都是为了把老祖宗的手艺传下去,都是与科举无缘的文化人,他们的瓷板画异军突起,瓷画的创作一直影响到今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