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被要求做一个友善的人,父母和老师教我们要和其他小朋友分享已经拥有的东西,却从未告诉我们,善意也可能带来伤害。
这让我想起小学时的一个女同桌,她和沉默寡言的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于新环境,我总会不知所措,而她却很快就能融入,还可以成为领袖一样的人物,自然而然地成了班长。
起初,我并不喜欢她的性格,还有点排斥她,因为从我们第一次见面开始,她就滔滔不绝地讲起她经历的、听到过的好玩的事,总之不让我有一刻清闲。后来,我渐渐习惯了她的性格,反而觉得她很温暖。
她叫自己叮叮,那时我们都喜欢看“叮当猫”,她就给自己起了这样一个外号。可能在她内心深处对别人有一种天然的保护欲,很想成为大家的“叮当猫”,不仅有求必应,更会习惯性地去探知别人的需要。
这个习惯,让她在小学的时候就拥有超高的人气,但却给青春期的她带来了一场灾难式的打击。叮叮还是原来的那个叮叮,但那些已经
长大的孩子再也不需要她这个“叮当猫”了。她的主动和热心变成了对别人的侵犯,她的滔滔不绝又变成了一种炫耀。
渐渐地,叮叮不像以前那么喜欢说话了,她只是偶尔感叹,现在好像没什么朋友了。我无法安慰,所以只好笑着拍拍她的肩膀,陪着她一起失落。
“你以为别人很需要你,但别人早已厌倦了你。”这大概就是所谓成长的代价吧,我们开始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差别,然后发现自己能给的和别人需要的并不同。与其说,我们从单纯变复杂了,不如说我们在一个个独特人格形成的过程里开始要求界限和尊重。
以前看《家有儿女》的时候,有一集我印象特别深,那集讲的是姐姐小雪有个同学家庭条件很差,于是好心的小雪号召几个要好的同学一起给他捐款、捐衣服,却遭到了贫困同学的斥责,小雪的善意深深地伤害了别人的自尊心。电视剧里,这种可爱的愚蠢会被体谅,但是现实里,你一些不恰当的善意可能会因此失去朋友。
在微信群里经常能
看到一个现象,当有人表达自己对生活的困惑,或者倾诉自己的苦时,总有潜水的人给你灌输鸡汤,告诉你要如何如何。你以为你是善意的,可对方却很尴尬,他只是抱怨一下而已。
很多关系里都存在这样一种危险,以自己的视角,以爱的名义给予对方,但却不知道自己所认为的关心与爱,是别人承受不了的。
我妈妈为了家庭牺牲了自己的事业,但她又是一个很独立的女性,从来不让自己沉溺在一种感情里,我常说她理性得可怕。她很爱我,这种爱与爸爸的爱不同,爸爸永远会给我买最好的衣服,带我吃最贵的餐厅。爸爸也总是会跟我说,不要太努力、太辛苦,钱够花就好,就算不够了,他的钱也够我花一辈子了。每到这时,妈妈都会站出来反驳,她说,你要学会为自己努力。有一天父母会离开,也有一天所有爱你的人都会离开,但你要想想,到那时你要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