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兰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兰兰文学 > 活出生命的本真 > 黄苗子

黄苗子

北京饮茶

北京人不知道“蛋挞”这个名词,今天已经属于笑话,而当年北大荒的“一类、二类、三类分子”名词,则早已抛入历史的垃圾堆了。

北方人有传统的生活方式,一般爱吃的点心是艾窝窝、驴打滚、烤烧饼等。十多年前的北京很少有粤港式的茶楼,北京人士收不到美味多样的广东点心。记得笔者当年在北大荒劳动时期,几名**因为饿慌了,工休时窃窃私语,便总以“精神会餐”为主题。北京来的“老右”,开口就是“烧饼夹肉”“驴打滚”,我提到“蛋挞”,他们都莫名其妙。直到十多年前开始,随着

“埋(北方人写‘买’)毕”“煲仔饭”“焗油”等口语的流行,广东茶楼也就纷纷出现。“饮茶”这一纯粹广东的风习,也就随着“文化北伐”,浩浩荡荡地进军北京饮食业市场。这并不奇怪,而是文化风习随着经济发展的自然趋势。有人半开玩笑地认为:这是当年改革开放最早的地点选择在深圳的缘故。但经济是基础,文化、风习等是上层建筑,这倒是真的。二十年前的北京人,谁能相信百万辆汽车堵塞在北京大小街道?谁能相信洋人大公司、写字楼充塞了大厦?“吃的文化”也是随着经济的脚步走的。谁能料到

今天广东茶馆,已有广州酒楼、新侨茶室、金鼎轩、潮福城、凯悦茶室等遍布西城、东城各区呢?

唐代江淮留后郑仪的夫人,“家人备夫人晨馔,夫人顾其弟曰:‘治汝未毕,我未及餐,尔且可点心。’”(元陶宗仪《辍耕录·点心》)唐代著名小说《河东记》:“板桥三娘子……置新作烧饼于食床上,与客点心。”唐人说的“点心”,似是“略为点缀一下肚子”的意思。《传灯录》记宋高僧德山鉴向一婆子买饼,“婆曰:‘我有一问,你若答得,施与点心。’”《癸辛杂志》有“阜陵曰:‘闻卿(赵温叔)健啖,

朕欲作小点心相请。’”唐宋人口语的点心,有时做动词、有时做名词用。大概到了宋以后,点心才确定和今天“点心”这个名称是一样的。当然如上所说,南北东西,时代、环境、条件不同,变化是很大的,北京人不知道“蛋挞”这个名词,今天已经属于笑话,而当年北大荒的“一类、二类、三类分子”等名词,则早已抛入历史的垃圾堆了。

港穗人饮茶,其实就是品茶吃点心,连带着谈业务、斟生意,北京也一样,商业经营是由商品社会的供求率所决定的。

港人近年感觉讲普通话难,但北方人学广东话也不容易

。北京店员叫“曲奇”(源自英文cookic,是外来语)饼干音作Qu,这叫港人听了莫名其妙,误会出于这个词是先被广东人音译了。上理发店焗油,小姐们叫“ju油”,你也听不懂。茶楼桌上的点心单,写着“咸甜点心”四个字,北方人每个字都念成开口舌齿音(N),而港人则每个字都念作合口鼻音(M),例如“咸”,不念作Xian的上声,而是ham的阳平。在史无前例的历史飞跃中,现代中西人都要不停学习。要知道这些“南蛮缺舌”的方言,有学者考证,却是千年前大唐盛世流行的“唐音”呢!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