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兰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兰兰文学 > 3岁叛逆期,妈妈怎么办 > §第六节 少对孩子说“不”,别再激起他的反抗心理

§第六节 少对孩子说“不”,别再激起他的反抗心理

第六节 少对孩子说“不”,别再激起他的反抗心理

如果家里有一个3岁的孩子,很多妈妈在生活中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不要”。因为这时候的孩子身体自由度正在逐渐增加,他可以活动的范围也越来越大,他变成了小探险家,哪里都想去;也变成了小实验家,什么都想试试看;还变成了小破坏王,他可能会做出许多让我们意想不到却又并不想看到的事情。

所以,这时的我们会不停地对孩子说“不要”,不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我们试图用各种“不要”来将孩子约束在我们身边,以免他出危险;也用各种“不要”来限制孩子的行为,以免他让自己处于不利之地。当然了,我们也用各种“不要”来否定孩子的某些观点,否定他的一些决定。

显然这个时候的孩子并不能获得我们足够的信任,可是孩子同样也会对我们的各种“不要”反应平淡。虽然说了“不要”,可真正切实地将其贯彻下来的孩子却很少,绝大多数的孩子都会拧着干,越是不要就越要干,还有一部分孩子则是当着妈妈的面遵守了“不要”,可扭脸看妈妈不在就完全不理会这个禁令了。

这个时候的我们总觉得很累,认为孩子已经开始不听话了,变得难管束了。3岁左右的孩子难以被管束是正常的,因为这时候的他已经有了很强的自我意识,更喜欢按照自己的主张去做各种事,越是给予他约束,他反而会越不喜欢。

这时的孩子已经有了足够自由独立的行动能力,遇事也会更倾向于自己思考了,更想要自己决定、解决各种事。这是件好事,这证明

了孩子的成长,他有着强烈的脱离被掌控的意愿,此时任何一个“不要”,显然都会激发他的反抗心理。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我们说多了“不要”,却会变成一种暗示,越是不要让他干的事情,他想得反而会越多。这是因为人类的潜意识是拒绝否定的,成年人尚且会对各种不要产生一种“越是不要越想要”的好奇心理,更何况是对独立有着如此强烈渴望的孩子。

另外,不知道我们有没有意识到自己说出口的“不要”其实只是半句话。比如,“不要玩了”,孩子接收到的命令是停止玩耍。那么接下来要干什么?我们却没说,因为我们可能只是觉得孩子当下的某些行为是不符合我们要求的,所以阻止就好,可孩子更需要的是明确的指令。所以只是单纯的“不要”,一定会给孩子带去困惑,他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做什么。

鉴于此,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改一改说出口的那些要求了,少说“不要”,还是多给孩子用肯定句吧。

从正面直接告诉孩子想要让他做的事。

带着孩子去超市买东西,孩子却在货架之间跑来跑去,此时如果说“不要乱跑”,那么孩子多半都会是这样来应对:暂时有一分钟不乱跑了,但很快他就又会被某些东西所吸引,又开始乱跑起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