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不给孩子贴“胆小”的“标签”,不强迫他接纳“陌生”事物
一位妈妈讲了她女儿的故事:
女儿出生后,一直是爸爸妈妈帮着我带她,公公婆婆因为离得远,家里也有老人要照料,所以和女儿接触得比较少,只是每个月来个一两次。可是,就这一两次,女儿也有些受不了,用公公婆婆的话来说就是,“这孩子怕生胆小”。
不过我却觉得也算事出有因,因为带着女儿出去玩,不管是去超市还是去菜市场,她见的陌生人也不少,可却从来没见她大哭大闹过,而且有些人笑眯眯地温柔地和她打招呼,她也会回应,完全没有怕生的样子。
但每次公公婆婆来的时候,他们可能是习惯了大嗓门说话,叫女儿的名字也是大嗓门,一群人一下子围上来,非要抱抱,非要让女儿叫人,尽管也是笑眯眯的样子,但也喧哗得很,女儿在这样忽然涌来的过度关注中,难免会被吓哭。
我其实不那么喜欢女儿被说成是“胆小”,所以只能在日后委婉地提醒公婆不要太“热情”了。
这位妈妈所提到的情况很常见,很多孩子都会出现这种“胆小怕生”的现象,在熟人而且还得是非常熟悉的人面前,孩子才会表现得轻松自然,但遇到了陌生人,哪怕是不常见面的亲友,一旦对他表现得过分熟络时,他也会有不想理人、甚至因此哭闹的情况出现,而一旦陌生人远离,不在他眼前出现时,他往往都能立刻恢复平静。
所谓怕生,其实就是孩子对陌生的人或事物产生的一种未知的恐惧,因为他不能确定在这些人和事物身上是不是能获得安全感,这才会出现胆的表现。
婴儿出生四到六个星期时,就已经开始有认生的表现了,随着慢慢长大,每个成长阶段他都会有不同的认生表现。这其实很好理解,随着成长,孩子的思维越来越复杂,知道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他恐惧的内容也就越来越丰富。只不过,越
长大,他越能具备更好的反应能力,也就能更好地应对各种问题。事实上,有怕生的反应还应该是一件好事,这表明孩子已经启动了自我防御机制,他会更好地保护自己。
就拿对待陌生人来说,孩子对陌生人的抗拒,除了与自身的怕生有关,也与陌生人的某些态度有关。孩子都是率真的,他会很明确地表现出不喜欢,就算是成年人,在面对陌生人的连续示好或者其他看似热情的对待时,尚且会存有一丝戒备,也会想要疏远以保持距离,更何况是孩子。不管是陌生人的热情拥抱,还是不断地对孩子的大呼小叫,都会引发他的“自动防御”,孩子不懂掩饰,不会像成年人那样快速转换情绪,所以他只能用大哭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看到孩子哭闹,我们也会觉得心疼,有的妈妈会想得比较极端一些,既然孩子怕生,那干脆就不让他见生人好了,不让他多出门,也提醒周围的亲戚朋友不要经常来串门,由此将孩子限定在了家中这一方小小的天地里。虽然孩子不会再因为看见生人而哭闹,但也因而看不到更广阔的天地。孩子认生这个阶段说长不长,但不是躲着藏着就能过去的,相反地,越是藏着,孩子会越胆小。特别是当我们还总是用“他胆小”这样的话来给孩子打圆场,这就无疑更让他自己都坚信自己胆小了。
既然如此,我们也就不能直接给孩子贴上“胆小认生”的“标签”了,不要在孩子对陌生人大哭的时候说“他很胆小”,因为这样说出来的话,维护的只是我们自己的面子,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