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妈妈一定要了解的“执拗”行为——叛逆期来了
3岁左右的孩子,通常会经历他人生的第一反抗期,也就是所谓的“叛逆期”,在这个时期,他开始变得“执拗”。通常来说,孩子从两岁开始,随着自我意识的萌发和不断加强,以及探索能力的提升,他常常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从而出现与父母“对着干”的现象。
在这里,简要说一下孩子可能会经历的3个叛逆期。
第一个叛逆期大概在两岁左右开始,在3岁左右达到高峰,一般被称为“宝宝叛逆期”;第二个叛逆期发生在6岁左右,可能会持续到9岁左右,一般被称为“儿童叛逆期”;第三个叛逆期从十二三岁开始,可能会持续到十七八岁,一般被称为“青春叛逆期”。孩子在不同的叛逆期,会有不同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发育特点,需要父母以不同的方法应对。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经历叛逆期。如果父母跟孩子相处得好,叛逆期可能并不会“如期”“如约”到来。
现在继续说孩子的第一个叛逆期。
事实上,孩子从两岁开始,对周围事物的探索便进入了物质功能探索时期,他会渐渐地开始探索各种事物与自己之间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探索自己能用那些物品做什么,那些物品会对自己产生怎样的影响,也就是探索物质与人的关系。
两岁以后,孩子的情绪状况也会越来越复杂,随着探索范围的扩大,他也会希望并要求做到能够实现更多的事情,但是他目前的能力并不足以让他做到更多的事,可是他却并不能理解自己的理想与现实并不是每一次都一致的,就算他再怎么想,也会有理想实现不了的时候。
当现实的结果与他的预想发生冲突时,他就会觉得很不适应。孩子原本以为自己的设想才是万能的,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却会引发他的烦恼。可是,孩子内心却还想着一定要实现那个他所预期的结果,所以他会坚持做他想要做的事情。这种表现,就可以简单归结为执拗。
比如,孩子会想要把鸡蛋按照他想象的样子摞起来,让鸡蛋们变成一个被摞高的“鸡蛋塔”。可圆滚的鸡蛋当然会“不听话”,怎么说也不可能在没有外力的帮助下一个摞一个地如叠罗汉一般被叠起来。但孩子不会那么容易就放弃,可是几次尝试之后,他会发现让鸡蛋都像积木那样被摞起来是不可能的,这个事实就与他理想中的状态发生冲突了,特别是他尝试了多次都是失败的结果,这会
给他带来严重的挫败感。
所以如果家有两岁多的孩子,我们可能经常会听见他突如其来的哭闹声,而且越接近3岁,这种情况发生得越频繁。不仅如此,有时候即便是我们要求他做的事情,或者要求他不要做的事情,他也会因为自己的“主意”而变得难以被劝说,会很顽固地自我设定一些“要求”,并用近乎残酷的“自我实现”方式来试图让理想与现实达成一致。
这时候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强硬的完美主义者,任何与自己的理想不相符的现实,都能很轻易地触动他的神经。其实这都是因为孩子处世经验少,但却又坚守一定的秩序感而导致的。因为经验少,孩子会缺少可供比较的对象,他的头脑中只有自己所经历过的极少的几件事,而且多半还都是很顺利的事情,一旦现实中出现了与他之前的经验不相符的情况,他会产生疑惑,会有不相信的想法,如果屡次尝试都不能如愿,难以接受和难以应对的那种难过感觉也就应“景”而生了。
不过,随着成长,他所获得的各种经验会逐渐增多,他会慢慢地发现事情的发展会是多种情况的,也会发现很多事都是有其自我规律的,这时他就能很熟练地利用更多的经验来判断自己当下的行为是不是合适了,就算是失败,他也能根据经验来找原因,到那时也就不会再难过了。
也就是说,3岁左右的孩子,虽然伴随着探索能力的提升有了一些经验,可是这些经验并不足以帮他应对外界的种种情况,这种不上不下的状态,让他不自觉地就变得“执拗”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