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兰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兰兰文学 > 于维汉传 > §5-6 院士轶事

§5-6 院士轶事

赵教授在诗的后注中说:“于**先生予忘年交友。15年前,先生偶读予《中国饮食史论》之论大豆营养文,几费周折约见。其时,予家尚无电话,口信传将访。届时,先生准时叩予哈尔滨动区六楼之二如囚居书斋门。即入,始告:已在楼下伫候半小时矣!盖约定时间为14时,先生提前到,惧影响休息云云。先生与予长谈,坚约予出席第三届中日动脉硬化症血栓症一级预防国际会议演讲,于是有《中国传统膳食结构中的大豆于中国菽文化》一文成。后竟深相礼敬,时有音讯通。先生曾为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后为终身名誉校长。办公室门内屏立一排心脏标本瓶,先生告:是昔日未治之患者物,若今日则可救治矣。置之,则警惕、责任競競。今初夏哈尔滨21世纪人类健康国际高峰论坛予被邀为学术委员会主任出席,闻先生卧疾颇重,予担忧甚,殷殷转达祝福,不意竟驾鹤大行,哀痛感伤。呜呼唏嘘!”

十五年前的于先生已是名满业界的中国地方病的“首席科学家”,他求贤如渴地登门拜访中国食文化学者赵荣光先生,怕影响他的午休竟在他的楼下等了半个多小时,之后又力荐赵先生参**际会议,发表讲演,从此使这位低调的学者成中国著名的食文化的专家。于先生的高风亮节与那些钩名钓誉学术造假踩着别人向上爬的学界小人相比,真有高山与粪土之别!

大家都知道于先生有嫡生的两子一女,可在采访于先生的过程中,曾有两位称于先生为“干爸”的女士找我。后来于先生的女儿于晶晶告诉我,你应听听她们的故事。

“没有于教授就没有我,他是比我们父亲还亲的亲人!”省建设银行的干部孙维昌这样对我说。她说:

“我是1955年出生的,当时父亲在哈工大读书,他是调干生。母亲在银行当出纳员,因为金库在地下室,她长时间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下工作,结果得了风湿性心脏病。可正在这个时候,母亲怀上了我,妊娠反映很严重,只好住进了哈尔滨市立第一医院。医院的医生都说,你风湿性心脏病这么重,生孩子太危险了。爸爸为了保证妈妈的生命安全,也主张为她人工流产。已经上了手术台,我妈妈大哭,坚决不同意。这时,市立一院心内科的主治医生姚志昌说,如果有可能找一找哈医大的于**教授,他是咱们省心内科的最高权威,听听他的意见,再决定手术做不做吧!当时,于**教授正领着医疗队在农村搞克山病人的抢救。等他回来以后,我姨去找过他,并不认识他,只是说一下我妈的情况,让他帮助定夺,她这种情况,能不能生孩子。没想到三天之后,于教授自己到市立一院来了。那时,他就很有名了,听说他来了,院里的领导,还有心内科的医生们,都站在门口迎接他,前呼后拥的。这是父亲后来跟我说的。”

于教授仔细对我妈进行了检查,又看了她的病例,最后说:“我看可以生!”然后,他对如何给我妈用药,如何做好产前产后的护理做了交待。就在那一年的10月份,我顺利出生,母子都平安。为了感谢和纪念于**和姚志昌两位医生,对我的救命之恩,父亲给我起了“孙维昌”这个名字。谁都很奇怪,我怎么叫了个男人的名。从此,我就对没有一点亲缘关系的于**教授叫“干爸”了。

我妈妈42岁去世的,当时于教授听说她犯病了,也参加了会诊。只是他给开的处方,另一个也是挺权威的专家没敢用。妈妈去世后,我就更是于家的常客了,干爸干妈都特别关心我,总说有什么困难找他们,把这儿就当成自己的家。后来我考上了辽宁财经学院,他们特别高兴,学校一放假,我就到他们家玩,我还到克山病所的门诊看干爸给人家看病,他对谁的态度都是那么好。毕业后到建设银

行工作,他还送我一本《白求恩的故事》,是1955年出版。干爸对我说,你虽然不搞医,也要学习白求恩的精神。在老干爸得病这些年,一有空我就住医院跑,帮助晶晶姐伺侯他,也算尽了我作女儿的心意。

另一位于**的“干女儿”叫王艳玲,她从报纸上看到关于于**的事迹报道,给于晶晶打电话说:“记者怎么不找我呢?”这样,她就成了我的采访对象——

“我是逊克县一个农村姑娘,1987年从黑河卫校毕业的。在我们的教材中讲到过克山病,我知道了于**教授是这方面的大专家,对农民特别好。毕业后,不知道什么原因,我浑身无力,心脏难受,经当地医院诊断是心肌炎。我思想负担很重,因为有了心脏病,工作不好安排,对象也不好找,怕不能生孩子。后来我病的都不行了,二层楼我都上不去,谁在我身后咳一声,我都吓一个跟头。实在没办法,我给于教授写了一封信,介绍了自己的病情,请求他给我指点。我天天盼着他的回信,有一天我正在乡卫生院上班呢,逊克县卫生局的局长给我打了电话,说于**教授到县里来了,点名要见你!”

真没相到大救星找上门了!原来于教授领着学生来县里搞克山病复查,见了县卫生局长后,就打听我的情况。我的那封信他一直放在心上,这次正好有了帮我的机会。于教授给我作了初步检查,他说你再到哈医大作个检查,然后他给夏德义教授写了个条,让我找他。我第二天就去了哈尔滨,我拿回检查结果时,于教授还在县里没走,他看了检查报告,笑了。“和我检查的结论一样,你不是心肌炎,是植物神经紊乱引起的心脏早博。不用怕,啥也不耽误,吃点药就好了!”然后他给我了开了两种药:宁神灵和小剂量的安定片。他说,你先吃两个月,看看吧!结果,我吃了半个月的药,病就好了,各种不良症状都消失了。

于教授治好我的心病,救了我命,改变了我的一生!因为身体好了,人家才敢娶我。1991年2月我结了婚,第二年1月我的儿子出生了。我也从乡卫生院调到了县了医院工作。这之后,我和于老师一家不断书信往来。我把他们当成我最亲的人了。于教授看我很爱学习,就给我写信,让我到哈医大进修,再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可是,我们是个边远县,就是县医院也没有到哈医大进修的,因为没有名额。于教授亲自给我寄了进修表,这样从1993年10月开始,我在哈医大二院的内科进修了14个月。这期间,我这个没见过世面的农家女,常被他们老两口请到家吃饭,那一年的中秋节和第二年的元旦,我都都在于教授家过的。饭桌上他们给我夹菜加饭,就怕我吃不饱,他们比我的父母还亲呀!在业务,我真的成了这两位教授的学生,学校一举行什么对我有意义的学术报告,他们就通知我去听。连解剖课,我都去听过。

从哈尔滨进修回来,我成了县里医院的骨干,后来我又考上了县药监局,当上了专业干部。没有于教授的关怀,我可能早就完了。听说于教授有病后,我跑了好几次哈尔滨,到了医院时,他昏迷了。他的二儿子小鸥用日语在他的耳边说:“逊克的王艳玲来看你了!”他睁开眼睛朝我点点头,又昏迷过去了。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然后跑到外面的树林里,大哭了一场!于教授这么好的人,我真希望他长命百岁呀!

现在于教授虽然不在了,我和他一家的联系从来没断过,他们像亲人关心着我们一家,我爱人看病找他们帮助,儿子上大学,从复习、考试到报自愿,都是晶晶姐指导的。她听说我儿子今年考了5**分,很高兴。她说,我妈妈说了,孩子如果到哈尔滨读大学,常到我家来玩!有什么困难,我们全管。

最后王艳玲和我说,我是要领着儿子去认亲的,我要告诉他,没有于教授这一家,绝不会有妈妈的今天,也不会有你。无论你将来学什么,长大了都要做于爷爷那样的好人!

我想,作为以治病救人为职业的医生,认真为病人负责,和病人建立很好的关系,这是很自然的。可像于**这样把病人当亲人,不仅治你的病,救你的命,还关心和帮助你一生的成长,这真是难得呀!

这正如,黑龙江省委书记***所言:一代大医,实可难求!

(本章完)

记住我们网址:www.wanben.org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