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哈医大实习的学生,兴奋地走出克山县火车站。出站口来接他们的是一个车老板子。他黝黑的脸堂,一脸大胡子,头戴一顶大狗皮帽子,身穿白茬皮大哈,腰间扎了一条麻绳,脚上一双棉靰鞡鞋。
“同学们,上车吧!”
那车老板子招呼着,帮着同学们把行李装上牛车。
“老大爷,今年收成怎么样啊?”
“老大爷,今年雪大吗?”
“老大爷,你是那个村的?家有几口人呀?”
同学们,你一句,我一句的问着,不知不觉地到了县招待所。一位带队老师对大家说:“下面请于老师,给我们说一下实习的安排。”
只见这位车老板子乐呵呵地对大家说:“同学们,一路辛苦了!”
“啊,他就是于教授!”同学们一片惊呼。
这就是关振中老师根据自己的真实经历创作的一个小歌舞剧《我们的教授》,他亲自演大胡子的于老师。这个节目获得了1965年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内容、编剧、作曲和表演的四个一等奖。
这就是关于于院士的最早的轶事。其实于**刚下乡时穿着特别奇特,差一点让农民把他当空投特务抓起来。那个故事,我在本章的第三节已经说到了。于**教授特别讲究穿着,在哈医大是很有名的,比如出国访问,如果他当团长,必穿中山装;如果要做学术讲演,一定要穿西装,扎颜色鲜明的领带。在哈医大,他是第一个穿牛仔裤的教授,也是第一个穿红衬衫的教授。在休闲的时候,穿着T恤衫和大短裤在校园散步,又是医大院里引人注目的景观。平日里,他还喜欢戴法式的贝雷帽。最近我看*****报道他当年到农村巡诊,就是戴着贝雷帽的。据康保安教授回忆,有一次医大附属二院干部病房的医生在院中的区级坛旁休息,谈论穿什么时尚。这时于老师正在二院干部病房住院,他穿着红色夹克衫、蓝色的牛仔裤。有的老师指着于**入,于老师穿什么,什么时尚。于**愿意领风气之先,是想告诉他的学生,人是有尊严的,也是人个性的,人人都想展示自己有别于他人的装束,是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标志。在他过八十岁生日的时候,他在美国的儿子于祖熙为他编了一本影集,上面有他在满洲医大穿中国式长袍式的照片,也有他在农村搞克山病防治时像车老板子形象的照片,还有他在国外访问时仪表堂堂的照片。我以为这是于**的人生图景,也是社会进步图鉴。
大家还知道,于**爱喝洋酒和咖啡。去过他办公室的人都记得,在办公室的一角他开辟了一个小酒吧:他高大的书柜下有一个小空间,前面挂着“难得糊涂”的小牌子,把这块小牌子翻过来,上面写着“酒吧”,并画一个小箭头指向一个小酒柜,里面摆着他从国外带回的各种名酒。在酒柜的旁边,还有烧咖啡的各种设备。对医大的同事们,能在于院士的酒吧里陶冶一番,对他们是人生的幸事:上午10时,于院士的办公室飘出阵阵咖啡的浓香,下午3时,院士拿出“人头马”、“XO”和茅台酒让客人细细品尝。他有时还会递给你一小杯白兰地,告诉你:“在纯正的咖啡里加上几滴白兰地,味道会更浓烈。”如果你不忌讳吃糖的话,他还会为你递过一支巧克力棒的。
老年的于教授,看着生活散淡,有时还爱管闲事。医大校部和附属二院,隔着一条道,车水马龙,虽然也有红绿灯警示,但绿灯时间太短,发生过孩子遭遇车祸的惨剧。于院士利用自己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一再呼吁,结果绿灯时增加了二分钟。教职员工都说他办了一件大好事。院子进行供暖管线维修,挖了几道濠沟,虽然于教授身手矫健,但还跳沟时碰坏了腿。他立刻找来行政方面的负责人,告诉他们应立刻安上警示标志,让过路人白天晚上都能看到。
于先生是个大事小事都认真的人。日本女作家高野悦子把自己的新书《电影人间纪行》赠送给他,虽然其内容让他很感动,但他发现书中大连火车站与大连码头的照片说明颠倒了,他马上给编辑部和作者都写了信。还有一次,他领着客人参观阿城的金源历史展览馆,发现其中的一张照片说明有误,马上找来馆长,当场向他说明,让他们改过来。后来,他有些不放心,又抽空到馆里看了一下
,看到他们认真地改了,他很高兴。
哈医大校报编辑王晓云给我转来一首诗,作者赵荣光是浙江工商大学的老师,还是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所的所长、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他的诗题为《惊闻于**先生大行(2010年11月29日)》,诗中云:
闻说年来卧病床,珍重祝福热情肠。
激我主讲菽文化,大众健康论营养。
楼下伫候尊时访,门前标本警鸣长。
仁德老人鹤迎去,上帝亟需养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