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我对爷爷的最大的安慰,是我为他生了重外孙小毛豆,实现了家族的四世同堂。我曾抱着几个月的小重外孙去拜见他的曾外祖父,还和他照了相。想当年,那位当过清朝翰林的爷爷的曾外祖父李绪昌,是我们这个家族文化传承的起点。我想这位当过工程院院士的曾外祖也会对我的儿子和他的后
代产生长远的影响。小毛豆的血管里,也有我们于家的血呀!
心韵说,爷爷有些守旧,他说他不期望女孩子光宗耀祖,品行好就行。可是做为哈尔滨广播电台新闻节目的广播员,于心韵真的“光守耀祖”了,她做为于**巡讲团成员已经在省内做过14次报告,每一次她自己都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也让所有亲临现场的人心灵震撼,情感升华。她要告诉更多的人,爷爷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伟大的医生,更是一个慈祥善良的老人,他希望每个家庭幸福,他希望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
也许最能代表于心韵作为一个被人称颂的名人的传人风范的是,她在2006年5月21日深夜的表现。就在几天前,四川省的汶川发生了举世震惊的大地震。做为黑龙江省赴汶川医疗队的成员、哈尔滨医大二院脑外科副主任医师赵岩,这一天晚上接到了出发的命令。他的妻子一定要跟随他到抗灾前线去。她的理由是,当年爷爷就是像军人一样出发去战胜克山病的,他战斗了一辈子,难道我不能去几天吗!她给爸爸打了电话,爸爸支持!她给奶奶打了电话,她也同意。她想如果爷爷清醒的话,他当然也会同意的。最后打电话请求了哈尔滨电台的领导,领导的指示是,注意安全!用最快的速度把灾区的情况告诉全市人民。第二天电台给她买了人身保险。于是于心韵成了哈尔滨新闻单位第一个可能也是惟一的赶赴灾区的新闻记者!
第二天,在飞向四川灾区的飞机上她拉着丈夫的手,哼唱着听爷爷唱过的一首老歌:
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
一直通向迷雾的远方
我要沿着这条细长的小路
跟着我的爱人上战场……
灾区比想象要困难得多,晚上他们8个人挤在12平方米的帐篷里,整天奔忙在余震不断的残垣断壁之间。她帮助抬病人,为医护人员打下手。她为医疗队搞好生活服务。当然她也尽了一个战地记者的职责,在灾区的15天里,她用手机给台里发了24次新闻。她还通过网络上自己的博客唤起更多的人对灾区孩子的同情和关注。
我从网上看到了于心韵写的《瓦砾间那册练习本》的摄影报道:“呈现在我眼前的像这样的本子很多很多,有的可以看见里面稚嫩的笔记,有的被压在瓦砾下面只露出班级和姓名。我们看不见的更多。这支铅笔遗落在瓦砾之间。不过它曾经被紧紧地握在一个孩子的手里,曾写下那个孩子美好的未来。”
“原来曾经一幢四层的楼房,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仅有两米高的残土堆,这里吞噬了300多个鲜活的生命,只有零散的文具还叙说着那段悲惨的故事。此时此刻,我们身在其中,似乎连眼中的泪水也滚烫,也显得苍白了,因为我们的心在流血……”
在网上,我还看到了心韵和自己的丈夫在震区临时救护医院的帐篷前的照片和她的丈夫在给伤员作手术的照片。在照片下,她还写了一首诗:
这是我的丈夫
这是我最珍贵的照片
头顶是我们共筑的蓝天
脚下是我们热爱的土地
前方是我们生死与共的战场
身后是我们风餐露宿的帐篷
还有那永远飘扬在心中的红旗
我们骄傲
因为我们执子之手彼此支撑
奋斗在了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
当看到心韵和丈夫的照片和诗时,我首先想的是如果当时身在病床于先生要是有知的话,他会多么自豪、多么欣慰!重视家族传承的于**总是希望,他的后代是个对社会负责的人,在人民需要的时候,都能挺身而出,为国效力。她的孙女做到了。他的孩子都会做到的。
因为心韵在巡回报告中讲了这样的话:
“爱党、爱国、爱人民,是每一个公民的不可推却的责任;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是***人人性光辉的最高表达。在爷爷的一生中可能少了一点对家人的爱,却多了一份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爱。他爱的深沉,爱的宽厚,爱的博大。正是因为如此,当党和人民召唤的时候,他义无返顾地冲锋在前,并一辈子把党和国家的事业,把群众的安危装在自己的心里。”
是的,于**就是这样的人。
他的后人,更多的年青人也会追随着他的脚步。
(本章完)
记住我们网址:www.wanb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