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兰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兰兰文学 > 于维汉传 > §2-7 “于旋风”之迷

§2-7 “于旋风”之迷

与国际大家庭分离了十多年的中国,终于走回了国际舞台。

于**是先行者。1979年秋天,当衣冠楚楚的于**带领着黑龙江省的医学代表团走出东京成田机场时,立刻成了日本记者追逐的目标。

“听说于团长毕业于满洲医科大学,你认为中国的医学比日本落后多少年?”

“中国是有古老医药学传统的,汉医在日本有广泛的影响。在这方面中国是日本的老师。当然在现代医学方面,日本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之间可以取长补短。”

“听说,你在**中遭受关押和批斗,还能搞医学研究吗?”

“曲折是暂时的。中国科学家从来没有停止自己热爱的科学事业。”

第二天,日本报纸在显著位置登出了于**教授的照片和简历,甚至比国际版上正在日本访问的一位中国的国家***的照片都要大。当然简历中介绍了于教授毕业于满洲医大,他在中国治疗和研究克山病的成就。

当晚,于**在宾馆接到了一位老者的电话:

“请问于先生还有别的名字吗?我当年在大连教书时候,我的班上有个孩子叫于清汉,不知道,您认识他吗?他后来也上了满洲医大,最后到哈尔滨医大工作。”

“我就是当年的于清汉,您是井上隆一先生吗?”

“是的,是的!”

那位老先生激动得声音有些颤抖了。

这样,分别了半个世纪的师生就这样相聚、相认了。当年于**在大连的伏见台小学读书时,这位井上隆一先生就是他的班任老师,这是所日本人办的学校,只有少数的中国孩子来上学。当时,井上还是个年轻的小伙子,他记得于**学习非常出色,每学期都考第一,而排名总是第二。因为他是中国人。有一次,井上对只有五六岁的于清汉说:“听说,你爸爸是开果园的,拿几个苹果,让我尝尝!”

第二天,井上还没起床,就听着于清汉在外面喊:“老师,这些苹果放在什么地方!”他推窗一看,竟拉来一马车苹果!井上回忆说,那时清汉很小,但自尊心很强,他事事都走在前面,总怕被日本人瞧不起。

井上老师后来成了著名的汉学家,对中国人民也很友好。中国的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就是由他翻译到日本的。介绍抗日的作品到自己国家,他是承受很大压力的。由于**介绍,他还在哈医大当过外教呢!这是后话。

“你们的同学于清汉,从中国来了!”井上隆一立刻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他当年的小学同学、中学同学,这其中也有当年沈阳满洲医大的同学,他们又互相转告,这样于**下榻的宾馆就门庭若市了。满洲医大的同学会叫“包子会”,也许他们至今对母校的包子印象深刻。于**每次到日本都受到“包子会”的热情款待,后来他的两个儿子先后在日本留学,也成了“包子会”的特邀代表。

于**当年的同学有在日本政界的,最高的任日本国防务厅次长,也有在企业界和商界的。而当年满洲医大的同学,多数的都是日本各医学院校的教授学者。因为,青少年在中国学习过,对中国还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他们特别想了解封闭了十年的中国的现状,这样老同学于**就成了他们中国的“每事问”。而于**觉得有责任向他们说明中国的一切,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希望。这样一来,于**活跃在同学相聚的酒会、恳谈会和家庭宴会上。他成了中国形象的代言人,他的高大英武,他的坦诚自信,让日本朋友对中国人高看一眼。

日本报纸惊呼:“中国黑龙江的于**教授,在日本刮起了一阵旋风!”从此“于旋风”的名声就传扬开去,给于教授带来荣誉,也带来麻烦。

有人说,是于**打开了哈医大通向世界的大门,为哈医大走向世界架起了一座桥。其实,于**也为哈尔滨架起了通向世界的大桥。这次他访问日本还是哈尔滨市政府的“特使”,政府受权他和日方商量缔结哈尔滨和日本新潟市友好城际关系的事宜。由于于先生的成功运作,哈尔滨成了全国和外国城市结为友好城市的第一个省会城市。我有幸在1983年做为两个城友好城市互访的第一批记者,亲身感受了于**在日本的影响和他为两市建立友好关系做出的贡献。

而通过于**在日本广泛的人际关系和学术上的巨大影响,哈医大先后和新潟大学、滋贺大学、北海道大学、日本医科大学、山形大学、帝国大学等诸多大学建立了友好关系。而先后派出的学者和研修人员数以百计。通过于**的朋友日本参议院参议员高桑荣松建立的

基金会,每年送一位留学生,免费到日本学习。日方的惟一要求是,每个学生由于**挑选,我们只认于先生的推荐信。这些年已推荐了30多个学生去日本学习,回国后,他们都成了哈医大的教学和研究的骨干。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