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冬腊月是北大荒最冷的时节,风雪拥门,滴水成冰。老百姓都在家里猫冬了,坐在热乎乎的火炕上,东拉西扯地打发漫长寂寞的日子。
可1965年1月4日,这个寒风刺骨的早晨,德都县兴隆公社星火三队和七队的老乡们,早早就推开了被雪封住的房门,站在门口,向远处张望。那时天才蒙蒙亮,快被冻僵的鸡们有气无力又此起彼伏地叫了起来。
他们在等什么,有端盆的老娘们,有拿碗的小姑娘,还有那弯腰骆背的“老慢克”(慢型克山病患者)老王头,也举着张破盖莲子站在门口,向道口望去。
“送豆腐啰!”“送豆腐啰!”
“来了!”“来了!”
村民们向那几个挑着水桶的人涌去,高兴地喊着跑着。
“这不是于教授们吗!”
老乡认出来了,那个穿着黑乎乎的大衣,满脸大胡子,还戴着眼镜的大高个子,就是常到他们村抢救病人的于**教授。他们还认出了那个围着大红毛围巾的漂亮的苏引老师,还有爱开玩笑的康保安老师……啊呀,都来了!哈医大在兴隆公社蹲点的克山病研究所的老师都来了。
老乡们像过年看见来拜年的亲戚一样高兴!
那个时候,在农村的豆腐比现在的肉都金贵。平时很少有农民吃得起,只有过年或家里来了客人才能去买几块豆腐。这回于教授给大家白送豆腐,老乡们能不高兴吗!
“老乡们,不要挤!从今天开始,咱们两天给每家送一次豆腐,每人一块。得过克山病的每人两块!凡是三队和七队的村民,人人有份!300多号人,谁也落不下!”
于**边给大伙拣豆腐边对大伙说。他和医大的老师们都被乐合合的老乡围住了。
兴奋的老乡们并不清楚,一次关于“改善膳食对克山病预防效果的观察实验”就这样在这两个克山病的重病屯开始。他们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实验进行了14年!这两个村的村民们像干枯的禾苗,一年又一年被阳光照耀被雨露滋润着,最后都长都成了健壮的大树。
从这一天开始,“豆腐教授”的名声就在十里八乡间传扬开去。“豆腐教授”当时是指为防治克山病付出毕生精力的于**了,但和他一起在星火村搞膳食实验的同事们,后来多数都晋升为正副教授和研究员,所以“豆腐教授”这个人民授予的“荣誉称号”是属于大家的。而“豆腐西施”的称号是我的专利,因为参加这次星火村实验的还有好几位女科学家,在这穷苦的山乡里,和那些邋遢的老娘们比,她们都是西施了。请老大姐们愿谅我善意的幽默吧!在这里我们特别地向苏引先生表示深深地怀念,她是被于教授从营养学教研室挖到克山病研究所的,后来成了我国著名的微量元素专家,长期从事克山病营养**因的研究并做出杰出的贡献。遗憾的是,正值盛年的苏引先生于1993年10月23日因病去世,病中还念念不忘星火村乡亲们的健康。
让我们记住当年在星火村和于**进行膳食实验的专家吧!他们是苏引、鲍纯义、康保安、吴有光、曾宪惠、杨佩文、王真儒、夏德义、张治国、关振中、赵焕喜。
当然,因改善膳食而受惠的克山病病区的老百姓,还应特别感谢当时的省委王一伦书记。在《王一伦传》中,我找到了这样的记载:
“1962年,克山病专家于**教授经过多年实地调查研究提出,营养中微量元素的缺乏或失衡,是发生克山病的重大原因。这一研究成果在长春地方病学术讨论会上提出后,遭到‘左’的思想影响较深的一些人的强烈反对。于**据理力争。王一伦得知后,给于**教授以支持,并建议以省委名义下发文件,把加强营养列为防治克山病的重大措施之一。按照于**教授提出的研究方向,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到80年代,克山病死亡率由十万分之三十二,下降到十万分这零点一,基本征服了克山病,解除了克山病对数以万计农民生命的威胁。”
根据于**在农村改善膳食防治克山病的调查,在
王一伦书记建议下,省委省政府下文件,为克山病区的老百姓每人每天补助4两黄豆。这位主管了25年地方病防治工作的领导,是病区人民的贴心人,他跑遍了地方病多发的30多个县,当场解决许多问题。他听说,那个县的领导对此事重视不够,马上把他找来“促膝谈心”。他和于**更是患难与共的朋友,**中哈医大的***批斗于**,他还做为“黑后台”来陪过斗。离休后,他还多次去看望病区的老百姓和还在那里搞防治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