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兰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兰兰文学 > 于维汉传 > §2-1 从一而终

§2-1 从一而终

寻找于**是不能不去北京的。

因为,北京是防治克山病这个重大的国家行为的总指挥部。那时,于**一年要多次去北京,或去研究工作,或去接受任务,或去参加学术活动。作为卫生部的地方病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国家所有关于地方病的决策,他总是要参予意见的。

听郑枝英师傅说,七十年代乘车难的问题还很突出,有时于老师急着到北京开会,买不着车票,我们把他从车窗口寒进去。有时,着急从北京回来,他买的是站票,晚上太困了,他钻到车座低下睡觉。他说,比在屯子里的炕上还暖和。

于**就是样的人,有时可以西装革履、白衬衣红领结,连金属的袖扣也要别上;有时头顶破狗皮帽子,身穿皮大氅,若不是戴着眼镜,你还以为他是从威虎山上下来的。有时他在豪华的酒席上和外国朋友杯光交错,谈笑风生;有时他可以端一只装着稀粥的破碗,蹲在树下和老农们边吃边唠。坐飞机的头等仓、坐火车的软卧包房和躺在在普通车厢的座席下睡大觉,对他来说都一样,就看是不是工作需要。

还好,去北京的硬卧很舒适,我们虽然没有体验于先生钻车窗和躺在座席下睡觉的生活,但那车轮的铿锵,好像让我们又一次听到了他有力的脚步声。

三月的哈尔滨,乍暖还寒,冰雪还未消融。可北京已春色初露,迎春花黄的耀眼,白玉兰羞答答地绽出笑脸。

到北京,第一个想访问的人是巴德年院士,想了解的问题是于**为什么和怎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

成立于1994年的中国工程院是我国工程技术界最高的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其任务是对国家重要工程科学与技术问题开展战略研究,提供决策咨询,致力于促进工程技术事业的发展。医药卫生学部也是工程院其中的一个学术部。工程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工程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院士是由选举产生的。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作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具有中国国籍的高级工程师、研究员、教授或同等职称的专家,都可提名并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当然医药方面的科学家也在推选之列。

院士的增选每两年进行一次,由各学部组织本部的院士进行,每位院士可提名两位候选人,获得不少于三位院士提名的候选人方可参选。选举时实行无记名投票,参加投票的院士人数要达到三分之二,当选者要获得投票人二分之一以上的选票。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不难看出要走进国家科学技术方面最高荣誉殿堂并获得最高学术称号——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多么的不容易。那是多少科学家一辈子奋斗的目标,又是多少科学工作者的一生的梦想啊。

于**,作为一个对中国医学投入毕生精力的人,作为一个在中国地方病医学方面颇有建树的学者,当然渴望这最高的学术荣誉,因为他还代表着他热爱的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他也代表着默默无闻地工作在边疆山寨和许多穷困区域的地方病工作者。这之前,他因业绩突出和德高望重已荣誉等身,哈医大的著名科学家,省、卫生部和全国的劳动模范,*****第十次代表大会的代表,全国第五届、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对于一个医生、教授,这一切已经让他受宠若惊了。

但作为一个献身科学的学者,也许他更看重“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个神圣的称号。1997年中国工程院开始第三次增选的审报,学校通知于**准备材料,可他并没信心。从他给两位为他准备材料的同事的短信中可以看出他的心态:

卫星、小娟:

星期天也被占用,非常抱歉。统容日后报答。

1、文字请再加工斧正。我没心情写好自己的一切。

2、参考文献,日英文也还要请人打印?

3、付印前,让我再看一遍。我一直在家。

院士争夺战十分残酷,我这把年纪无力拼博,只是给你们增加了麻烦。

在填写完有关材料之后,于*****本讲学了,关于院士之事,他就听天由命了。那年他已75岁了。在路过北京时,对他熟悉的工程院院士连礼节性拜访都省略了。尽管他们中就有他的推荐人。于先生那封短信中提到的“卫星”,为张卫星,他曾是于先生的博士生,当时任哈医大的克山病研究所的所长。于先生的上报材料是他们准备的,

当时于先生正在北京开会,他曾把材料送到北京,请他审一下。他们找到了于先生开会的宾馆,于先生只是在楼下的前厅和他们见了一下。他说,你们看行,就往报吧!我就不看了。他对评选院士这件事,看得很淡。

可有一个人一直把推荐于**为工程院院士的事放在心上,他就是中国第一批工程院院士巴德年先生。他也是哈医大的毕业生,1983年于**当哈医大校长时,巴德年为副校长。后来他调到中国驻日本使馆当教育参赞,从1992年起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当了9年的院长(校长)。他是中国著名的免疫学专家,曾因重要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和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的杰出贡献奖等多项奖励。在哈医大有许多关于他的美谈,如巴德年在大学五年的四十几门考试中,除一门只差一分外,其余的都是满分。刚入大学时,其他同学已经学了五年俄语,从来没接触过俄语的巴德年只用了三个月就进了快班,后来在全国医学院校的俄语考试中,他名列全国第二。同学们惊讶不已,晚上就在宿舍里翻着课本轮番提问。结果一本书翻完也没难住他。连同学提问在哪一页,哪一行,他都记得清清楚楚。后来同学开玩笑说:“我们学校虽然没有培养出个巴甫洛夫,但有个聪明绝顶的巴德年!”

1917年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创办的协和医院,它是中国医学殿堂皇冠上的一棵钻石。哈医大北京校友们的田保华秘书长,开车送我和张立君老师去拜访巴院士。一进协和大院,我们就被它中西合璧的宏伟建筑震撼了;而巴德年先生庄重儒雅和亲切谦和的风度更让我们感到亲切。他说:“我是于老师的学生、朋友和部下。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追求真理执着,为人宽厚善良,才情具佳,气度风雅,是我们那一代哈医大学生的偶像,他的学术思想和治学及为政之道对我影响很大。于先生综合素质好,又是一个难得的全才,他从教、从医、搞研究都是一流的。于**是我们哈医大的骄傲,宣传于**,就是宣传哈医大,这是一件功在千秋的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