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趟着雪进贾大房子的。那雪深可过膝,走几步就气喘嘘嘘了。再走一会儿,就大汗淋漓了。真是望山跑死马,眼见贾大房子炊烟缕缕,干走不到。走在我们前面的刘启源先生,激动地高喊:“到了!到了!”他指着村里的一栋草房子说:“当年我们和于老师,就住在这座房子里。”我们走近一看,已经破旧的不像样子了,看来早就没人住了。谁也不会想到,半个世纪前,中国医学的许多精英,在这里向一种造成“千村薜苈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病魔开战,并最终取得胜利。
“别看现在这外屯子冷冷清清的,当年可热闹了!”刘启源回忆,1956年,省内外30多位高等院校的教授、专家到我省北部查看病情,研究克山病的发病机理和防治抢救对策。这年春节,大家都来到了贾大房子。在抢救完病人的除夕之夜,大家时而围坐在土炕上举杯、吟诗,时而跑到雪地里扭秧歌和跳舞。全村人都跑出来看热闹!
我说:“应该在这里给你们立座纪念碑!”刘教授说,村里年轻人可能都不知道这房子原来是干啥的,过几年再来,可能都没了!
他指着房前的那条路说,下大雪的时节,一旦有了急诊,我们都在这儿跳上快马爬犁,再拉上设备,就往屯子里跑!一路风雪,冻得我们都说不出话来。有一次到了病人家门,一看坐在爬犁上的于老师没有了!我们掉头往回跑,走了好几里路,看到于老师背着药箱正顺着路跑呢!他满身霜雪,笑着说:“在爬犁上睡着了,掉下来摔醒了,你们不找我,我也能找到村子!”还有一次,我们找到他时,他还在雪里睡呢!要是来晚了,他都能冻死!
刘启源说:“那次也是从这里出发,到兴隆公社的凤凰大队抢救一个女患者,当时她都吐血了,于老师还给她口对口地做人工呼吸。结果,她也没活过来。那是1963年冬天的事。”
这样的事,刘启源也做过。那是1966年冬天的事,这在这个屯子,一名急重患儿,严重乏氧,处于危急状态。刘启源就口对口地对他进行人工呼吸,结果患儿得救了。那孩子的妈妈哭着给刘大夫下跪,她说:“大救星啊!没有你,我儿子就完了!”
贾大房子一片宁静,大雪为整个村子盖上了大被,好像整个村子都睡了。村子里房舍齐整,一排排地错落有致。家家都有个小院,院里摆放着农具等杂物。总算在街上见到一个上了年纪的人,他们好奇地打量我们这帮不速之客。
张立君老师马上说:“我们是哈医大的,来走访克山病老户的!”那人说:“克山病,早就没有了!”
“是过去得过的,你给我们介绍一户?”张老师说。
“你们问老曲头吧,早年他们家可能有人得过。”热心人,指着村东头那个小院说。
看着一帮人进了自家院子,曲敬奎大爷把我们领进家门。他童颜鹤发,还穿了一件时尚的红绒衣。他好像认出来了刘启源,前些年还来复查过老病号。
“这不是刘教授吗!”他上前握手。
“你认识于教授吗?”我们问他。
“咋不认识呢!大个子,黑脸膛,说话可和气了。到我们家打过针,还送过豆腐呢!”这么多年,老人还记得。
他还告诉我们:“我们老曲家死了七八口人,都是克山病闹的。我妈先死的,还有我媳妇,22岁,还怀着孩子,结果也死了。后来于教授来了给我们打针,吃药,我和我哥,还有我侄子,我们几个让于教授救过来了!”
“现在日子怎么样?”我们问曲大爷。
“好啊!好啊!”老爷子如数家珍地告诉我们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姑娘,以及他的孙子孙女和外孙子外孙女的情况。他们各家都在外地打工,有的已经在城市定居,有在本省的,有在湖北、吉林的。有搞运输,有开商店的,还有搞编织的。老人说,小孩子都在上学。还是念书好,有学问
,像于教授那样多好!在老人的心里,于教授就是最有学问的人了。他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出息成他那样的人。
73岁的曲大爷又把我们领到83岁的徐凤英大娘家。老太太硬朗爽快,她是17岁从内蒙来到这个屯的,和农民修德林结婚,一共生了13个孩子,其中的7个孩子和丈夫都死于克山病。那孩子有五岁死的,有两岁死的,还有一个月就死了,最多时,一个月死两个孩子!老太太说,我的眼睛都要哭瞎了!要是于老师再晚来几天,这6个也完了,我也完了!
徐老太活着的6个孩子现在已经繁衍出几十口人的大家族,也是多数都在外地打工,日子相当红火。几个儿子在唐山、烟台作买卖、跑运输的都发了家,还买车买房了。
“你怎么不跟着孩子进城享福?”
“离不开呀!我给四儿子看房子,过年他们都回来。不能没有老窝呀!”徐老太太笑着说。
真是故土难离呀!这片浸透老一辈血泪的土地,是他们的灵魂安托之处,他们怎么舍得离开!
而离开这片土地的年轻一代也没能忘记改变这里人们命运的故事。我在“新浪博克”上看到“遒劲3999”的文章《一个五大连池人永远不会忘记的“防克”专家——于**》。他在文中说:“五大连池(原德都县)是众所周知的克山病重病区,据《德都县志》记载:1916年12月,德都县第三区贾大房子(今五大连池市兴隆乡星火村)首次发生克山病,死亡100人。仅贾姓家族就死亡50多人。以后年年发生,且越演越烈,成为严重的克山病。建国之后,党和政府,大力‘防克’。自1991年以来再也没有克山病发生,彻底地消灭了克山病。但是痛定思痛,五大连池人民永远不会忘记‘防克’专家于**。为此,特节选了《中华儿女》高级记者刘学浩的文章,以表达对专家的敬仰之情。”
还好,刘先生文中关于于**防克的故事也尽在我的这部书中。但是我最近看了日本女作家高野悦子的长篇纪实《黑龙江之行》,却发现了于先生1985年重访贾大房子的故事,更让我感动。现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从五大连池向北安方向走十公里,便是德都县城。在县政府的前面拍了照,由县卫生科长陪同到了于先生工作过七年的克山病典型病区兴隆乡。这次是于先生九年来第一次回乡,所以是举村大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