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形胜之地不可不争,如果当时不去争夺,就西南地势而言,很可能就永远打不下来。〉
〈我记得西南不是有沐家镇守的吗?〉
〈沐家后面就慢慢变成摆设了,到正统年间的时候沐家都快压不住了本土势力了,所以正统前期3征麓川硬生生给他打下去,再次拆解麓川,麓川战役之前沐家领兵败还,最后靠京师抽调王骥领军三大营过去征讨。〉
〈主要北面压力一首很大,导致西南的攻略很难,改土归流也是要时间的,不然缅甸早就被消化了。 〉
〈这也算明朝又一个不太好的地方吧,明朝时期是一个转折点,北方游牧战斗力不断下降,但是对中原王朝的威胁仍在,南方东南亚不断变强。
这就导致明朝两方都要防备,都要征讨,可也因此无论哪一方都没有办法彻底解决。〉
〈这么看朱棣是真的可以称祖,完全可以说是重新开国了:起兵之初一地对抗一国;登基之后内忧外患。
可朱棣最后却凭借自己的雄才大略把这些问题都镇压住并解决了自己能解决的部分,同时还带着大明帝国继续发展前进,征讨西方。〉
〈刚登上皇位的朱棣真的太累了,到处都是问题和麻烦。〉
〈没办法,内战损失太大了,靖难之中原本大明的名将精兵几乎都被歼灭了,大明的军事力量下滑的太严重了。〉
〈歼灭其实不是全杀,而是让他们不再继续参战、劝降、遣散,总之只要不继续帮助朱允炆和当时的南京大明朝廷都可以算歼灭〉
〈是的,歼灭的意思就是被打掉建制。靖难战役民间军就是建制被打没了,不是都被杀了。〉
〈感觉如果没有靖难之役,那些多民族的明军部队能北伐多好。〉
〈如果没有靖难,朱允炆还是皇帝的话是不会像朱棣一样重视北方的。〉
〈那倒也是,毕竟他身边的方孝孺,齐泰黄子澄都是南方人。〉
〈从文化中角度看朱棣由北至南的再次统一中国是解决自北宋亡国后南北汉地文化统一的一次尝试并且成功了。
从将北京定位为首都并实施两京制是对朱元璋定都南京的错误政策的纠正,是避免南北分裂的正确举措。
而南北汉地的文化统一问题必须经过百年才能解决,避免唐代安史之乱的根源问题,正常来说这个问题在没有解决之前是没有足够的力量西处出击的。
更何况靖难之役还把洪武朝留下来的将领打掉了不少,剩下的在除去要镇守各地边疆重镇的,完全不够用,所以朱棣才总是亲征漠北。
永乐朝之所以能够武功鼎盛,完全是因为朱棣足够雄才大略,可以在镇压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继续对外的征伐。〉
〈感觉靖难时期应该算是中原汉人王朝军事力量的巅峰了,不论是军队规模,战兵数量,将领素质,技战术水平,说是世界第一也不为过!
想想看,一个动辄给你拉出来十几万精锐骑兵、几十万披甲步兵,还有大量的火器火炮,十数名甚至数十名顶尖名将的军事力量……
看看同时期的欧洲、中东、以及亚洲其他地区的所谓“强兵”:英法能拉出个几万人规模就能玩灭国战争,
奥斯曼土耳其虽然同样庞大,但是多民族混杂、指挥迟钝,啃个快咽气的拜占庭帝国都那么费劲,
吹上天的日本战国时代出动千把人的战役更是犹如村镇械斗……能有靖难这种战争规模的,反正是没谁了。〉
〈只能说古代纯汉武装的最后巅峰,明朝在永乐之后嘉靖这一百多年太稳了,稳到失去了变化,还是很遗憾的。
因为唐朝以后,汉人的农耕文明相对周边民族经济科技优势大幅下降,一首没找到新的突破口,而国际上海洋文明己经带动起新的发展狂潮。
明朝没有在它的历史时期找到突破口,清朝虽然解决了对游牧的优势问题,实现对亚洲内陆的大规模扩张,但是等海洋文明来了,还是没什么办法。
本朝是对明清的修正,就是把农耕文明剧烈转型为工业文明,重建生产力优势,然后投入海洋扩张,暂时放弃内陆扩张。
这就决定了中国不会搞坏中俄关系,也对印度尽量克制,补明清的课,构建中国的海洋势力圈,扩展新的发展空间。〉
〈没办法朱棣去世之后仁宣都镇不住场子了,无法在保证国内平稳的同时继续对外征伐,宣总去世之后下西洋活动更是完全停了,也因此错过了历史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