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见到己经是庆城郡主的堂姐嚎啕大哭,诉说着自从朱元璋去世以来自己的艰辛:父亲去世无法参加吊唁;还时刻面对着其他奸臣小人的迫害。.d+a.s!u-a?n·w/a/n!g+.\n`e_t¨
庆城郡主也大哭不止,朱棣又问周王等几个兄弟现在怎么样了?
庆城郡主表示周王还是庶人,没有恢复爵位;齐王仍然被囚禁。
之后她说出来意,表示朱允炆想要割地求和。
朱棣表示父亲分封的王位和富贵尚且没能保住,土地又有什么用呢?此时朝中有奸臣作乱,这只是奸臣的想要迷惑我罢了。
同时朱棣还让庆城郡主给自己带话,表示自己要诛杀皇帝身边的奸臣,不然是不可能撤兵的。
庆城郡主也没有说其他的,首接沉默下来,然后就走了。_我?的?书/城¨ ?埂¢歆?最¨全*
随着时间来到六月中旬,高邮、扬州、泰州、南通等城池的水师和人马还有淮河水师都来到扬州,完成了集结。
朱棣在扬州港举行了誓师仪式和祭祀长江水神的仪式,告诫自己麾下的燕军,我们此次只是为了奉天靖难,诛杀奸臣。
持兵抗拒者当杀,但其余百姓皆为我皇考赤子,秋毫不可有犯。
之后朱棣就率领麾下军队再次开始了靖难战争,但是史料的记载在这里出现了重大的冲突和矛盾,记载让人觉得哭笑不得,无语至极。
按照流传度最广的说法之一是朱棣率领燕军向西进兵来到浦子口,然后盛庸在这里进行了拼死抵抗,并且打败了朱棣,然后就是对着盛庸进行天花乱坠的吹捧。
接着就表示此时朱棣麾下的燕军己经是强弩之末,不想再打下去了,甚至连朱棣也动摇了。\白¨马*书!院` \免!沸_岳+黩*
但是就在这个关键时候朱高煦带来了援军,朱棣对此大喜过望,说出了一句广泛流传的名言:“世子多疾,汝当勉励之!”
朱高煦听到这句话大喜过望,拼命的奋勇冲杀,击败了盛庸,帮助朱棣来到了南京城下。
然后此时负责守卫南京城城门的谷王朱橞和李景隆打开了镇守的城门,之后就是大骂李景隆,然后对朱允炆、黄子澄、方孝孺等朱允炆一方的文臣表示惋惜。
但是这里面有非常多的互相矛盾的地方。首先确定一点,李景隆最后确实是打开了南京城门,但是他打开的是南京城东面的门,而从浦子口南下到达南京城是在南京的西面。
而且明军之前占尽优势都打不过燕军,怎么这个时候反而就轻松把朱棣击败了,而且盛庸刚刚击败朱棣转眼就又被朱高煦击败了,这么想都不正常。
所以这很明显这就是胡编乱造的,这让人不得不感慨某些人对于朱棣的仇视和愤恨。
实际上这段广为流传的野史故事是根据三段其他的史料拼凑出来的。
第一就是清朝修著了一百年左右,最终在乾隆朝定稿的《明史》中的盛庸传,第二本则是同样在乾隆时期修著的《御批历代通鉴辑览》,第三本是清朝初期谷应泰编写的《明史纪事本末》。
之所以说这段故事是通过三本史料拼接出来的是因为在《明史》的盛庸传里压根就不存在朱高煦给朱棣在关键时刻带来援军这件事。
《明史》盛庸传里记载的是盛庸确实在浦子口进行了抵抗,但是被朱棣和燕军一下就给打的大败。
其余两本史料的记载则是盛庸先是从高资港和镇江西进到了浦子口,然后渡过长江北上和燕军进行野战,并且大败燕军,燕军损失惨重。
朱棣都被盛庸打的想要议和了,不想再打下去,想要回到北平,就在此时朱高煦骑兵来救援朱棣。(会朱高煦引北骑至)
之后就是朱棣大喜过望,给朱高煦画饼说出世子多疾,汝当勉励之。
朱高煦受到激励,勇猛作战,打败了盛庸。
其余的民间史料以及清朝修著的史料也是大差不差,总之所有的提及了浦子口这一战的史料都表示:盛庸先是在浦子口作战,然后战败,于是盛庸再次退守回到了高资港和镇江。
但是这些史料都是胡编乱造的野史故事,并不是真正的历史。
《明史》中的盛庸传和其余的几本史料就好像是在互相抄书一样,有着惊人的默契度,经过他们这一番操作,最终把一切事情的脉络都给弄得一塌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