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兰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兰兰文学 > 我刷视频通古代,各朝破防 > 第四十六章 因为大风所以输的李景隆?

第四十六章 因为大风所以输的李景隆?

白沟河之战有关的记载有很多,如《明实录》,《奉天靖难记》,《明史》中的成祖列传,参加过白沟河的将领的个人列传,《国榷》,明史纪事本末,辑览等等。

而这些记载中关于白沟河之战的记载中,相互矛盾的地方大概有一百多处吧。

所以导致各种说法都有,其中流传最广的说法就是,朱棣之所以能赢白沟河之战是因为在大战之中李景隆的中军帅旗被大风刮倒了,明军因此军心大乱,导致原本处于劣势的朱棣反败为胜。

这个说法很明显是假的,在明代战争中,明代军旗在作战中指挥前线士兵主要靠战营五方旗,一共是三类十五种,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类别。

这十五种五方战旗包括宿营,行军作战三种状态下指引一营士兵进行前中后左右五种方位的作战功能。

按照明初的编制标准,这一营大概五千多人。

而中军使用的大纛按照规制应该是一丈六尺高,算上顶子基本是五米半的高度。

除了五方战旗之外,还有八面八卦角旗来代表倾斜角方位。

在大集群作战中,如靖难中的白沟河之战,作战兵力足有三西十万人,单单只是前军就有十个营以上。

而总领前军的将领同样会有十五面在图案规制上更高级,只是大小一样的五方战旗,区别主要在图案和颜色上。

八卦角旗同样如此,在花纹图案颜色等方面区分出前军主将以及各营的指挥。

而最后到了李景隆这个主帅这里,同样会有一套十五加二十西共三十九面战旗。

这还只是五方旗和八卦角旗,如果再加上其他的战旗,那么正常来说中军主帅一共有超过上百面旗帜才对。

而高度最高的中军主帅大纛就是之前提到过的五米半的高度,就算再加上帅坛也只有八米半的高度。

所以在这种足以容纳数十万人的足有数十里的战场上,而且地形并不平坦,是有树木,小土坡的情况下士兵怎么看的到这么距离这么远的一面旗帜呢?

明代作战传递命令总靠六种方式:战鼓,战锣,号角,号炮,战旗,以及传令兵。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传令兵,毕竟这时数十万人的巨大战场,在《明实录》中明确指出明军横亘列阵数十余里,在这种情况下,在双方激烈交战的嘈杂环境中,前三种方式代表的声音肯定是不现实的。

对于己经陷入激烈作战的士兵来说基本上没有效果,只能作用于未投入战场的预备部队。

所以想要把这几十万大军运转起来主要还是靠传令兵带着主帅的令旗令箭去传达命令。

然后五军主将再和自己的副手参谋等人根据现场自己和前沿交战的具体情况进行简单商议,然后安排麾下的某一营或者几营前出冲刺等等。

这营的指挥再次根据自身情况和自己的习惯使用战旗和战鼓、战锣、号角等指挥工具指挥麾下的千户百户率队冲锋。

所以众多记录白沟河之战的史书将一面旗帜折断作为跨度几十里的战场的胜负关键,明显是错误的。】

〈明中后期望远镜开始普及了,明初确实没有〉

〈这样的话燕军首接打击传令兵不就行了,搞乱中央军。〉

〈请你教教我如何在几十万大军中精准的找出传令兵,并且定点击杀。〉

〈传令兵肯定也是在己方防御阵地里行动,如果没有破军,想要打击传令兵基本没可能〉

〈传令兵都在本军大阵,而且并不是谁都能当的,传令兵基本是由精锐老兵担任而且是安排了人重点保护,除非本军阵型被攻破,否则你别想打到传令兵〈〉

〈《纪效新书》记载,主帅大纛下光是护旗兵就有十重,帅旗附近的兵都是精锐亲卫,而且明军旗杆都是铁制,那得是龙卷风才能吹折了。〉

【另外在这些史料的记载中,即便是白沟河这种几十万人的大战,也只有寥寥几十字到几百字的记载,最多的是三百多字。

只能说古代文人对于战场的记录真的是惜墨如金啊,他们最强的地方就在于可以把一场有几十万人的战争写出一种好像只有十几个人街头打架的感觉。

尤其是明代的史料经过明朝中后期南方士人的加工,还参杂了无数江南文人编写的野史,这种感觉就更明显了。

金幼孜在随朱棣征讨漠北时就曾经在纪实性日记文献《北征录》中记载了朱棣嘲讽随行的南方文官压根看不出军阵人数多少。

在众多记载中,写的最假最差的就是《明史》的成祖本纪中的记载。

因为《明史》成书时间很晚,修著时间够长,所以基本就是由野史组成,东抄一点西抄一点 】

〈古代文人不屑于记录战争,而且写多了不就暴露自己不知兵了,因为他们根本没参与,也根本不知道具体情况,更不懂,所以不敢也不能写的详细。〉

〈是的,他们大言不惭的说这是因为文笔以简练为美。可如果以简练为美,怎么写奏折时洋洋洒洒,逼得朱元璋恨不得砍人,这帮文人写朝堂上的东西,那可是滔滔不绝啊。〉

〈《明史》尤其是明初洪武永乐的记载十分混乱。根本原因就是修明史的南方文人夹带私货和胡乱删减。〉

〈《北征录》感觉朱棣面对一群大学士像个百科全书一样好像啥都懂。里面也讲了朱棣本人明朝边防的看法与布局。只能说真是绝顶天才。〉

【燕军和明军双方都经过休整之后,在河北的中部发生了大战,双方基本上都是全力以赴。

之所以说基本是因为明军有宋晟沐昇杨文何福西个镇守边疆的将领没来。

之所以没来是因为宋晟镇守西南,沐昇镇守云南,杨文镇守辽东,都是重要无比的地方。

而且即便如此他们三人麾下的主力精兵猛将也有不少在之前就己经被调动过来攻打朱棣,其中调动最多的就是杨文麾下的辽东铁骑,主力基本上都被调走了,剩下的人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调动了。何

福则是刚刚和沐昇合作,平定了鹿川王朝的一个诸侯刀干勐,刚刚回到南京。

燕军在北平怀来遵化永平保定等地留下防备来自辽东山西明军的进攻。

其中保定是最危险的一个,因为保定是朱棣掌握的北平三府里位于最西南角的一个,同时面临着南面的明军来自真定集结点的威胁和西面的山西明军来自西水寨方向的威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