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兰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兰兰文学 > 陕北民歌艺术初探 > 第42章完结

第42章完结

——几种突出的表现手法

任何一种独具风格的艺术品种,都有着它与之相适应的表现手法,因而,表现手法的运用总是体现着艺术风格特点。中国各地民歌采用的表现手法基本相似,但又有所偏重。如谐音双关的手法,以“晴”谐“情”,以“丝”谐“思”,“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还有晴(情)”,江南一首民歌中:“春蚕到死丝(思)方尽,蜡到熄时泪始干”,广东一首民歌中:“雨里蜘蛛还结网,想晴(情)唯有暗中丝(思)”等等。这种手法显得精巧,往往只用一两个字便含蓄曲折地点出了实意,品来很有味道。陕北民歌对此手法亦有所运用。如:“荞面疙坨羊腥汤,好心操在你身上”,其中的“腥”就双关“心”,“公鹅展翅飞过河,留下个母鹅叫咯咯”,其中“咯咯”就双关“哥哥”;“沙锅里煮粉铁锅里烩,说说笑笑交妹妹”,其中“烩”就双关“会”。《送四门》中有一段,也用了这一手法:

送哥送到大门西,

迎面等上个香水梨。

有心送哥两颗梨,

滚身子①着不得凉东西。

① 滚身子,即热身子。

其中“梨”就谐音双关“离”。“滚”和“凉”两个字,从字面上讲,指身体的热和梨子的冰凉,而实意是双关火热的爱情和离别的悲凉。 谐音双关的手法是一种曲折的写意手法,能收到一种含蓄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只是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来老是在几个字上打转转,少有新的突破,读来难免令人厌烦。相比之下,狭北民歌所用的谐音字就较“新鲜”,但运用不广泛,不突出。

本章所要讲的,是在陕北民歌中运用比较突出广泛,并直接影响着陕北民歌艺术风格的几种表现手法,也就是陕北民歌几手惯用的“高招”。

白描 白描原为美术绘画的专用术语,后被文学采用。可以说,白描是我国叙事体文学的一个传统的、基本的表现手法,并被广泛运用于民歌。陕北民歌以客观具体的描写见长,因此,白描成了它最突出、最得力的手法。大概是由于民歌这一种类的体裁形式上的特点和限制吧,它更倾向于对事物做粗线条的描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