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 牲灵,陕北对牲口的一种爱称。陕北交通不便,过去运输主要靠牲口驮运,人们称赶牲口跑运输的人为赶脚汉。
赶牲灵②的人儿哟过来了。
这是一个平凡的、却又不平凡的生活场景:傍晚时分,大山如墨染。开小店的姑娘站在门口的....畔上向远处眺望着。情人(是个脚夫)走了这么多天了,按理他该回来了,可怎么……。突然,她的眼睛亮了——远处的山峁上闪出了马灯的光亮,一盏、两盏……是他!是那壮实的赶脚汉回来了!你听,那丁当丁当的响声,不正是他那匹走头的骡子脖子上的铜铃的响声么?哟,多么脆,多么甜呀……村头上的狗儿也听到了响动,跑了出来,在姑娘的身前身后跳着、叫着。“小白脖子的哈巴狗呀,你这是在高兴地欢迎他呢,还是……?”——一幅多么美的景象,一种多么纯厚的情感!在短短的四句词中,形、声、光、色多种因素渲染出了一个特殊的气氛,这铃声、狗叫声、马灯的光亮、白脖子的小狗与女主人公的感情如水乳交融,浑然一体。那灯光,使姑娘本来忧郁的心情豁然开朗;那铃声,正是姑娘心灵那一下下的颤抖;那狗叫声,正是姑娘发自心底的、那难以遏制的欢笑——人物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抒发。
在陕北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也产生了一批抒情色彩浓烈的民歌。如《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秋收》等。在这些歌里,我以为应推《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为最佳。
如这几段:
对面价①沟里牛喝水,
① 价,读jiā,或jiē。陕北的常用介词,无实意。
② 南梁,地名,陕甘游击队初期的根据地。
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
一面面红旗垴畔上插,
我把咱的那游击队引回咱家。
滚滚的米酒热腾腾的馍,
招待咱游击队好吃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