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兰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兰兰文学 > 陕北民歌艺术初探 > 第31章完结

第31章完结

② 早起,方言,即早晨。

③ 疙崂,没人的地方,旮旯、犄角。

④ 言传,方言,即说话。

⑤ 洼下个眉眼,形容不高兴,横眉冷眼的样子。

在《推炒面》这首歌里,对以人物的外在动作揭示心理性格的方式的运用,达到了极为高超的程度。女主人公高花旦与某人

谋好,准备毒死自己的丈夫,看来,这是下了极大决心的。但是当具体行动时,她似乎又害怕这一时刻的到来。这种激烈的变态心理是极为复杂的。当听到同谋在墙外有了响动,她便吓得浑身出汗,看到从墙外扔进来的地信(一种毒药)时,(她的同谋一直未出场)她竟吓得不敢拾起来。随着情节的发展,高花旦将毒药掺进粮食里给丈夫推炒面时,这种激烈复杂的、矛盾着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强烈反映达到了高峰。在这里,民歌作者用推炒面过程的细腻描写,用人物的行为和动作对其精神、心理进行了揭示:

白日里推磨心胆寒,

月亮上来把门关。

黑驴驴推来麻驴驴换,

粗箩子箩来细箩子掸①。

① 掸,读dàn,陕北将用手拍着箩帮箩面,叫掸。

粗箩子箩来细箩子掸,

单怕我男人说不然。

……

除“心胆寒”三个字外,其余全是人物行为和动作描写:白天不推晚上推,二升炒面竟推了那么久,中间还换了牲口,将炒面箩了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这些特殊的、反常的行为动作,都是人物特殊的、反常的心理的具体描写,它将人物在行凶前内心矛盾冲突——她的胆怯、犹豫、忧虑、决心等复杂的心理精神状态揭示出来了。看来,在一首不很长的歌子里,作者竟把推炒面作为了事件的中心去铺排描写,是独具匠心的。这当然不是以交待情节为主要目的的。假如没有这一段核心描写,那么这首歌就只剩下了一个干巴巴的故事梗概了,其中的人物只能算一个完成故事情节的机器人而已,很难谈到什么“形象”。

由以上例证,可以看出陕北民歌在人物刻画方面的一个鲜明特点——作者很少站出来说话,象博物馆的讲解员那样去介绍、解释人物,而总是站在一旁,以客观的态度去描写人物的外貌及行为动作,象摄影机在跟踪着人物,让人物自己去表演,去塑造自己的形象。这样的结果,使陕北民歌中的人物总是富于形象的立体感、真实感,总是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很少给人以概念化的感觉。即使是一些一闪即逝的人物,虽然未必能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他们以“活人”出场,又以“活人”退场。他们不是完成情节任务的工具,而是一个“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