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兰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兰兰文学 > 陕北民歌艺术初探 > 第7章完结

第7章完结

从历史看,陕北曾有过“三起三落”:两汉时期,这里是一块富饶的地方,“上郡之地,畜牧为天下饶”①,是全国著名的

① 《史记·货殖列传》。

六个养马场之一。特别是无定河流域,更为繁盛,“沃野千里,谷稼即殷”,“水草丰美,土宜产牧;牛马衔尾,群羊塞道”。六个养马场之一。特别是无定河流域,更为繁盛,“沃野千里,谷稼即殷”,“水草丰美,土宜产牧;牛马衔尾,群羊塞道”。六个养马场之一。特别是无定河流域,更为繁盛,“沃野千里,谷稼即殷”,“水草丰美,土宜产牧;牛马衔尾,群羊塞道”。六个养马场之一。特别是无定河流域,更为繁盛,“沃野千里,谷稼即殷”,“水草丰美,土宜产牧;牛马衔尾,群羊塞道”。六个养马场之一。特别是无定河流域,更为繁盛,“沃野千里,谷稼即殷”,“水草丰美,土宜产牧;牛马衔尾,群羊塞道”。① 汉·虞翊:《复议三郡疏》。

② 清:《榆林府志》。

③ 民国:《宜川县志》。

清代后期,陕北已是人烟稀少的荒凉地区。同治元年,又出现了一次大内乱,回汉相争,捻军进入,战争历时十年之久。陕北本来就很稀疏的人口又一次剧减,十不剩一二。“陕乱略定,十年(指同治十年),……不料兵燹已过,荒灾又来。光绪三年,天气亢早,赤地千里……青黄不接,死人枕籍,有闭户一家俱死者,实浩劫也!”③

这样的荒凉地区,经济价值很低,统治阶级已无心去顾及它了,但经济剥削却仍很残酷。从清代延安知府许谣的一个纪实性论文中,可以见其一斑:

天下之民莫穷于延,天下之赋莫重于延……延安之九州县荒残伤残之状,亘古史传未闻……千里顽山,四周重阻,商贾难以至其地,行旅难以出其力……民生莫不有居室,而延民独瓦砾邱墟,窟土而处;民生莫不有衣食,而延民独赭黔百结,肘露踵穿……本朝因兵燹之后,人民存者不及十分之二,所在荒抛……。荒残伤残之状,亘古史传未闻……千里顽山,四周重阻,商贾难以至其地,行旅难以出其力……民生莫不有居室,而延民独瓦砾邱墟,窟土而处;民生莫不有衣食,而延民独赭黔百结,肘露踵穿……本朝因兵燹之后,人民存者不及十分之二,所在荒抛……。荒残伤残之状,亘古史传未闻……千里顽山,四周重阻,商贾难以至其地,行旅难以出其力……民生莫不有居室,而延民独瓦砾邱墟,窟土而处;民生莫不有衣食,而延民独赭黔百结,肘露踵穿……本朝因兵燹之后,人民存者不及十分之二,所在荒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