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穿黑,一身黑, ……
说的全是衣着打扮,并不包孕什么思想主题。有一首《十不足》,倒还沾上了“思想”的边:“一见兄台笑嘻嘻,听我再唱十不足”,唱了什么呢?——
身上寒冷肚里饥,
方才得食又贪衣。
细缎袍褂都穿起,
思想起家中无巧妻。
大妻小妻都娶起,
思想起出门无马骑。
……
不是此人死故了,
上到天边还嫌低。
好了,不用再举例了,只要你有心,拿起一本陕北民歌任意一翻便是一例。由此,我们可以对陕北的传统民歌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了:它所选择的题材不能不算微小,所描写的人物不能不算平凡,所展现的生活面不能不算狭窄,与那些概念化、公式化的作品相比,又不能不算奇特。这样的反映,可能会受到一些人的嘲笑和鄙夷。这些年来,对陕北民歌的评论文章也有过几篇,但开口便是那几首长工歌,闭口便是那几首《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似乎只有这几首才算有价值,而对其他大量的歌子提及不多或根本不提。这种现象决不是偶然的,它与反映在文艺上的极左路线的侵蚀有着直接的关系。
社会生活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丰富的整体,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固然是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但却不是社会生活的全部。阶级的矛盾冲突、斗争包括多种表现形式,而并非直接交锋一种。在具体生活中,它更多的还是通过非直接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陕北传统民歌用大量的篇幅展现了一些平凡琐碎的生活,刻画了大量平凡的人物,这绝不是无聊的文字游戏。恰恰相反,正反映出了他们对社会生活体验的丰富和认识的深刻。可以说,他们的每一首歌,对他们来说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每首歌里所描写的凡人小事都包含着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态度、感情和对美的追求,只是包蕴得较深罢了。举个例子吧。如《搭伙计》这首歌。“搭伙计”,是陕北的一句土话,翻译一下,便是“嫁野汉”,文明点叫“找情人”。歌的名子似有些粗俗,歌子也真的叙述了一位怀春的姑娘向一位“久经沙场”的女人请教如何寻找情人的办法。格调似乎较低。客观的说,“搭伙计”这类的事在陕北的过去是十分平常的,歌中那位女主角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人物。但是,在这平凡的事件之中和那位平凡的人物身上,所揭示出的生活内容是极为丰富、深刻的。通过那女人对自己“学生”讲诉自己如何因包办婚姻卖给人家,十八、九岁时如何被丈夫抛弃守了寡,自己如何因生计所迫连续搭了五个伙计又一次次被抛弃,以致后半辈子清冷孤寂、无依无靠的身世,不露声色地、生动地控诉了封建礼教观念对妇女们所犯下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广大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