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姐妹聚在一起说说笑笑,时间也过得很快。+h.o/n\g+t-e~o¨w^d?.~c~o^m¢
几个姐姐问的最多的,还是苏宁那三个月在城里的生活。
这个年代的乡下人,还真的是非常向往城里的生活。
“其实城里的日子一点都不比咱们乡下好过,吃的粮食都有定量,定量经常不够,不够的时候就得花高价去买,而且也没有菜地,想要吃一颗葱也得花钱,唯一的好处可能就是工作的机会比较多一点,当然也并不是人人都有工作的,要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知识青年下乡。”
“说的也倒是,如果人人都有工作,那么那些知青也不会到我们乡下来了,到了咱们乡下,日子也不好过。”
“谁说不是呢,不过我看知青点的好几个知青条件都不错,经常能够收到包裹。”
“大姐,你说的是王知青和沈知青吧?”
“我也不知道是谁,反正我有好几次见到邮递员送来的包裹,都是送到知青点去的。”
“这我倒是没有注意过,我娘不让我和那些知青接触,她说那些城里人心眼子都多,咱们乡下人玩不过他们。”
“哈哈哈~”
七堂姐的一句话把几个人都逗笑了。
几个人说着说着,就开始说起关于对象的问题。×齐?盛<-小&说^网?+ -e?已#发)._布??>最~/¥新?¤!章?!节÷]·
过了年以后,三个姐姐都18岁了,正式迈入了可以结婚说亲的年龄。
经过观察,苏宁发现三个堂姐都对他们村里的那些知青没有什么想法,心里面也松了一口气。
并不是说知青不好,主要是因为再过两年,高考恢复,那些知青就会回城,到时候又是一个问题。
还好苏家的家风比较严谨,目前并没有出现什么特殊的情况。
苏爷爷他们几个男人,坐在堂屋里喝茶,也开始说起了小姑的婚事。
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哪怕是一向公正严明的苏爷爷和苏奶奶,也对这个最小的女儿偏疼了一点。
大伯娘和二伯娘就更不用说了,小姑子基本上都是他们两个带大的,和自己的亲生女儿没有什么两样,她们当然也希望小姑子出嫁以后日子能够过得好。
小姑的定亲对象是隔壁村的,对方家里是隔壁村子的大队长的小儿子,原生家庭条件可以说是非常不错了,而且现在工作也好,和小姑是初中同学,在公社的运输大队工作,是一名货车司机学徒,应该很快就能转正。
送过来的彩礼有88块钱,在这十里八乡都是高的,另外还有三转一响中的手表。+小`说/C~M¨S· ′更.新¨最^全.
那边男方家里就两个儿子,说是等小姑嫁过去以后,就给两个儿子分家,让小儿子单独住,这真的是顶顶好的。
苏爷爷想着,男方的条件那么好,他们这边也不能差,所以就想着给小女儿陪嫁丰厚一点。
“我是想着,给你们小妹陪嫁一辆自行车,钱我是准备好了,就是这个票实在是太难弄了,实在不行,缝纫机也可以。”
苏爷爷抽着烟,有些愁眉不展。
小闺女的婚事等出了年以后就要办了,但是陪嫁的东西,迟迟都没有搞定,他们乡下人,想要买那些大件的东西,真的是太困难了。
听到苏爷爷这么说,大伯二伯和苏铁柱也有一些为难。
他们对于自己的小妹,肯定是心疼的,毕竟小妹和他们相差那么多岁,基本上和自己的闺女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