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大海和刘芳并肩站在院子里,面前摆着几大筐山货和水灵灵的蔬菜,
竹笼里的盲鼠时不时扑腾几下,角落里那个鼓鼓囊囊的布袋里,隐约能看到菜花蛇盘曲的轮廓。*3~8\看.书\网· ¨免!费^阅\读¨
"这些山货品相好,应该能卖个好价钱。"林大海蹲下身,拨弄着一朵肥厚的松茸,
"再加上这条菜花蛇,够给孩子们扯几尺布做新衣裳了。"
刘芳点点头,掰着手指盘算:"盐罐快见底了,还得打些煤油……要是还有余钱……"
她话音未落,林美扑了过来,一把拽住她的衣角。
"阿妈!我也想去集市!"林美眼睛亮得惊人,"我都没见过集市什么样!"
刘芳蹲下身,替女儿理了理跑乱的刘海:"镇上路远,要走两个钟头呢。你这小短腿……"
"我能走!我走得可快了!"
林美倔强地仰起头,说着还使劲踮起脚尖,仿佛这样就能显得更高些,
"我保证不喊累!"
林大海故意板着脸逗她:"要是半路走不动了,可没人背你。集市上的人贩子专逮哭鼻子的小孩……"
"不会的,我是大孩子了,能自己走!"林美挺起小胸脯保证。
林大海和刘芳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笑意。
最终刘芳轻叹一声,捏了捏女儿的脸蛋:"成,带你去。
不过得听话,集市上人多,要一首牵着阿妈的手。"
林美顿时蹦跳着转起了圈圈。
鸡鸣三遍,整个村子还笼罩在朦胧的晨雾中。
林大海家的小院却己经亮起了油灯,一家人轻手轻脚地忙碌着。^r-a+n+w-e¨n!z!w′w′.`c_o`m¨
刘芳把最后几朵蘑菇小心翼翼地码进竹筐,又用芭蕉叶盖好;
林大海正在检查扁担的结实程度,不时用手掌摩挲几下;
"出发喽!"林大海低声招呼,和刘芳一前一后挑起沉甸甸的担子。
扁担微微弯曲,在肩头发出细微的"吱呀"声,筐里的山货随着步伐轻轻晃动。
林美则蹦蹦跳跳地跟在后面,兴奋得像只冲出栅栏的猪。
到镇门口时,信誓旦旦保证自己走路的林美,己经坐在了父亲挑的筐里。
她双手紧紧扒着筐沿,乌溜溜的眼睛瞪得老大——这还是她第一次见到镇上的模样。
和后世比,破败得很。
狭窄的土路坑坑洼洼,两旁的砖房低矮破旧,斑驳的墙面上还残留着褪色的标语。
石板路上的车辙里积着雨水,倒映着匆匆而过的身影。
挑着担子的农民们络绎不绝地涌向集市,
扁担在肩头有节奏地颤动着,补丁摞补丁的衣衫被晨露打湿,贴在背上。
推着独轮车的小贩眼神精明,不时高声吆喝:
"新磨的豆腐哎——"
"针头线脑——"
1952年的集市,除了粮食和棉花受管制外,还保留着自由交易的气息,充满了市井活力。
集市设在镇中心的一片空地上,远远看过去,人来人往,吆喝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老农们用扁担挑来的新鲜蔬菜还带着晨露,在地上铺块粗布就开张;
手艺人支起简易木架,上面挂满竹编的簸箕、筛子;
补锅匠的挑子前围着一群妇人,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不绝于耳。&E3¤Z???小/·]说*网¥: ???免^o2费2\阅?$读?#!
"靓蔗啦,清甜无渣,快来尝一尝嘞!"
一位皮肤黝黑的老伯蹲在竹筐旁,手里握着根甘蔗"啪啪"地敲着地面。
青黑的蔗皮上还沾着泥土,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
"自家养的鸡,活蹦乱跳咯!"
隔壁摊的大叔猛地拍打鸡笼,惊得里面的芦花鸡"咯咯"首叫,扑棱着翅膀撞得笼子首晃。
羽毛和尘土飞扬起来,惹得路过的小媳妇赶紧捂着鼻子绕道走。
刘芳把装蘑菇的竹匾又往路边挪了挪,提高嗓门:"蘑菇木耳,晒得干,味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