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朱元璋做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
立朱标的长子、皇太孙朱允炆为继承人。
朱允炆年幼,性格也酷似其父,仁柔有余而威猛不足。
朱元璋选择他,或许是出于对长子朱标的爱,
或许是认为儒家推崇的嫡长子继承制最符合正统,
又或许是觉得年幼的皇帝更容易掌控。
但他可能没想到,这个决定埋下了更大的隐患。
一个仁弱的少年天子,如何能驾驭那些手握重兵、久经沙场的叔叔们?
尤其是远在北京的燕王朱棣。
朱元璋为给孙子铺路,几乎杀光了功臣,却未有效限制藩王的权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失策,历史的伏笔就此埋下。
经历了丧妻、丧子之痛以及连年的朝堂清洗,晚年的朱元璋愈发显得孤独和多疑。
虽然大明王朝在他的统治下秩序井然、国力日增,但他似乎总有操不完的心。
他继续加强对社会的控制,文字狱时有发生,官员们动辄得咎,人人自危。
他亲自编撰《大诰》,记录各种酷刑和案例,颁行天下,要求家家户户必备,官员子弟入学必读,考试也要考查《大诰》内容。
这种将皇帝个人意志和极端手段法律化的做法,在历史上极为罕见。
同时,他对身后事也开始着手安排。
除了确立皇太孙,他还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希望确保大明江山万世永固。
他在《皇明祖训》中对子孙后代从朝廷礼仪到藩王职责都做了详细规定,甚至划定“不征之国”,试图为后世划定外交红线。
他勤政到了极致,可以说是华夏历史上最勤奋的皇帝之一。
每天要处理数百件奏章,事必躬亲;
他也廉洁到了极致,宫廷生活相对朴素,痛恨奢靡浪费。
他对百姓有着复杂的情感。
一方面,确实关心农业生产,希望百姓安居乐业;
另一方面,又用极其严酷的法律束缚和恐吓他们,稍有不慎,就可能触犯“大逆不道”之罪。
他对官员则是几乎彻底的不信任,建立起一个高度集权、严密控制、人人自危的政治体系。
孟先生曾评价:“明太祖非独断也,简首专制。”
他是成功的开国之君,结束了近百年的战乱和分裂,重新统一华夏,恢复汉族王朝的统治;
他改革了很多制度,如行省制、科举制,对明清两代影响深远;
在位 31 年,为明朝奠定了二百多年的基业。
从这个角度看,功不可没。
但他也是残酷的统治者。
建立的特-务政治开启了明代制度性黑暗的先河;
大肆屠戮功臣,破坏政治生态;
极端加强皇权,禁锢思想,为后来的社会僵化埋下种子。
他临死前还让西十多名妃嫔殉葬,使早在汉代就被废除的杀生殉死的丧葬制度死灰复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