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兰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兰兰文学 > 亮剑:我在晋西北当军需官 > 第121章 建设任务,被服厂的诞生

第121章 建设任务,被服厂的诞生

周淮安决定接下“建立被服厂”这个成就任务,不仅仅是为了那批棉花、布匹和一本手册的奖励,更是因为根据地的战士和百姓们,确实太需要过冬的衣物了。\看?书′君^ ?无¨错?内_容¢凛冬将至,如果连基本的保暖都无法保证,战斗力、生产积极性乃至民心士气,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这件事,要当成头等大事来抓!”周淮安在一次根据地干部会议上强调,“武器是杀敌的利器,衣食则是我们生存和战斗的基础。两者同等重要。”

任务接受后,第一步便是选址。被服厂不同于之前的秘密军工工坊,它不需要那么高的保密级别,但同样需要隐蔽,并且要有充足的水源用于清洗和可能的印染。此外,考虑到参与缝纫工作的大多是妇女,厂址也不能离主要村落太远,要方便她们往返。

经过几番勘察,技术小组的赵小乙推荐了位于鹰愁涧下游不远处的一片小山谷。那里三面环山,只有一条狭窄的通路,谷内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流过,地势也相对平坦,还有几处天然形成的避风岩洞,稍加修整便可作为仓库或工作间。

“好地方!”周淮安实地查看后,当即拍板,“就定在这里了!”

接下来是动员工作。周淮安召集了各村的妇女代表开会,将建立被服厂、解决冬衣问题的计划向她们做了说明。起初,一些妇女还有些疑虑,她们习惯了在家中缝缝补补,对于进“工厂”做活感到陌生。

“周先生,我们手脚是利索,可那什么‘缝纫机’,听都没听过,能行吗?”一位年长的妇女代表有些担忧地问道。

周淮安笑了笑,从怀里掏出那本系统奖励的《简易缝纫机结构与维修手册》,翻开其中几页清晰的结构图,展示给她们看:“大家看,这就是缝纫机。它比我们用针线缝可快多了。不会用没关系,我们可以学。技术小组的同志们会负责教会大家,而且,我们还会根据大家的工作量,发放一定的工分,可以兑换粮食和日用品。”

一听说有工分,还能换东西,妇女们的眼睛亮了起来。根据地实行工分制后,极大地调动了大家的生产积极性。

“只要能给战士们和娃儿们做出暖和衣裳,俺们学!”一位年轻的媳妇率先表态。·墈?书,屋¢小.说-枉¢ +唔¢错/内?容\

“对!俺也学!”其他人也纷纷响应。

群众的热情被调动起来,场地和人手的问题初步解决,接下来便是最关键的设备——缝纫机。

系统奖励的手册里,有几种老式手摇和脚踏缝纫机的详细图纸。周淮安将其交给李老头和赵小乙,让他们组织技术小组进行攻关。

“老李,小乙,这可是硬骨头。缝纫机虽小,五脏俱全,里面的零件精度要求不低。”周淮安深知其中的难度。

李老头摩挲着图纸,眉头紧锁:“周先生放心,当年俺在城里铁匠铺当学徒的时候,也见过洋人用的这玩意儿。看着复杂,拆开了也就是些齿轮、凸轮、连杆。咱们有发电机修复的底子,还有您给的那些‘洋钢火’(特种合金钢),应该能琢磨出来。”

赵小乙则对手册上那些精密的零件图更感兴趣:“这些小零件,如果用铸造法,精度怕是达不到。我看,还得靠锻打、切削和打磨。幸好上次系统奖励的那个‘通用零件包’里,有不少现成的轴和弹簧,能省不少事。”

于是,鹰愁涧的秘密工坊再次灯火通明。李老头带着几个经验丰富的铁匠,负责机身铸造和大型零件的锻打;赵小乙则领着几个手巧的年轻人,攻关那些精密的针杆、摆梭等核心部件。他们利用修复发电机时积累的经验,结合手册上的图纸,一点点摸索,一次次尝试。

没有车床,他们就用土法改造的钻床配合锉刀慢慢磨;没有铣床,就用钢锯和錾子一点点啃。为了一个合格的梭心套,赵小乙带着人熬了三天三夜,眼睛熬得通红,手上磨出了好几个水泡。

周淮安也没有闲着。他一方面从系统黑市中,用仅剩不多的银元,小心翼翼地兑换了一些关键的、实在无法自制的缝纫机零件,如高质量的机针、特种弹簧等,虽然数量不多,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另一方面,他则在根据地内搜集一切可用的资源,比如废弃的铁器、损坏的农具,都成了制造缝纫机零件的原材料。*小¨税^C\M·S? *庚¨鑫*最′快,

与此同时,山谷中被服厂的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战士们和青壮年负责平整土地、搭建简易厂房、修整岩洞。妇女们则在识字班老师的带领下,提前学习手册上的缝纫知识和操作要领。

半个月后,当第一台“根据地造”手摇缝纫机,在李老头和赵小乙布满油污的双手下,颤颤巍巍地组装完成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这台缝纫机,机身是粗糙的铸铁,表面坑坑洼洼,油漆也是用锅底灰调制的,黑不溜秋。但那锃亮的针杆、灵活的压脚、以及转动时发出的“咔嗒咔嗒”声,却让在场的所有人感到无比亲切。

“试试!”李老头用袖子擦了擦额头的汗,对旁边一位有缝纫经验的妇女说道。

那妇女紧张地搓了搓手,将一块系统奖励的帆布放到压脚下,小心翼翼地摇动起手柄。

“哒哒哒……哒哒哒……”

随着清脆而富有节奏的声响,机针上下翻飞,一行整齐的线脚,出现在了帆布上!

“成了!真的成了!”山谷里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赵小乙激动地跳了起来,和身边的年轻人抱在一起。李老头则咧着嘴,露出了缺了几颗牙的笑容,眼角有些湿润。他这辈子打过无数铁器,但从没有哪一件,像眼前这台粗陋的缝纫机一样,让他感到如此骄傲。

周淮安也长长舒了一口气。从图纸到实物,这不仅仅是一台缝纫机的诞生,更是根据地工业能力的一次飞跃。它证明了,只要有正确的指导和不懈的努力,根据地完全有能力从无到有,创造出自己需要的东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