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兰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兰兰文学 > 一人之下,烽火铸铁 > 第569章 三一同归(69)

第569章 三一同归(69)

处暑这天,竹艺工坊的院子里堆着小山似的竹料,都是刚从两岸运来的新竹。{·优?品#小?o&说)`网%] a+无#??错.?<内#}\容§$沈砚秋正带着徒弟们给竹料去皮,他手里的刮刀是用两岸竹的竹根做的,刃口泛着青白的光,刮过竹身时,露出的竹肉一半带着台湾桂竹的蜜黄,一半透着大陆楠竹的翡翠色,像块被劈开的双色玉。

“这批竹料要做冬奥纪念竹盒,”沈砚秋往竹节上喷水,“组委会说要装运动员的奖牌,得编出‘节节高’的寓意。”他脚下的竹屑堆里,混着些极细的竹丝,是陈念台趁大人不注意撒的——这孩子刚会走路,总爱攥着竹丝当玩具,跌跌撞撞地在竹料堆里晃,脖子上的“两岸统一”竹片叮当作响。

春杏抱着画夹在旁边画设计图,笔尖刚落在纸上,就被儿子拽住了衣角。小家伙指着画纸上的竹盒,咿咿呀呀地喊“台台”,他还说不清“台湾”两个字,却知道指着竹盒上的台湾地图图案傻笑。

“这孩子是真认亲,”王婆端着竹筛路过,里面晒着新采的桂花,“昨天给他喂米糊,非要掺着台北寄来的高山茶,不然就噘着嘴不张嘴。”

陈砚正在调试新做的竹制烘干机,机器的骨架用两岸竹的竹骨搭成,扇叶是片巨大的竹篾,转起来时带起的风都带着竹香。他看着儿子在竹料堆里蹒跚学步,突然觉得这场景像幅画——爷爷的竹篾册摊在竹桌上,沈敬之的归燕盒摆在窗台上,两岸竹的新苗在墙角冒尖,而陈念台,就是这幅画上最鲜活的笔触。

下午,台北的竹艺铺发来视频,说他们接到了个特殊订单:有位参加过两岸竹艺营的台湾少年,要定制一百只竹制的和平鸽,送给参加冬奥会的各国选手,每只鸽子的翅膀上都要刻着“两岸同属中国”的字样。

“这孩子说,要让全世界知道,咱中国人的念想,就像这竹丝,斩不断。”视频里的台湾徒弟举着设计图,背景里传来阵阵竹刀削竹的声音,像在给这话伴奏。

陈砚让林溪把设计图传到大屏幕上,召集徒弟们开赶工动员会。“这鸽子不光是礼物,是咱中国人的名片,”他指着屏幕上的和平鸽,“翅膀的弧度要像台湾海峡的曲线,脚爪要抓着竹制的中国结,让谁看了都明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就像这鸽子离不开翅膀。”

动员会刚结束,苏念竹从巴黎打来电话,说她的竹艺馆被选为冬奥会文化交流点,要展出两岸合作的竹艺作品。“我把那只地球仪摆在最显眼的位置,”她的声音带着兴奋,“有个法国议员问我,为什么中国的竹子能编出全世界,我告诉他,因为我们的竹子扎根深,心里装着整个世界。^y/u`e¨d+u.d^i?.~c-o~m?”

陈砚让她把两岸竹的新照片发过来,想印在纪念竹盒的内衬上。照片里,巴黎竹艺馆的橱窗里,两岸竹的枝叶正伸向窗外的埃菲尔铁塔,像在温柔地触碰这个世界。

赶工的日子里,工坊像座不夜城。台湾来的老艺人负责雕刻和平鸽的眼睛,他的放大镜下,每只鸽子的瞳孔里都刻着个极小的“中”字;大陆的竹编师傅教年轻人编中国结,说“这结看着复杂,其实就一根绳,像咱中国人的心,再远也连着”;陈念台则成了“监工”,谁偷懒就拽谁的裤脚,逗得满院子人直笑。

有天深夜,陈砚起夜去看竹料,发现沈砚秋还在竹楼里加班,他正用竹丝给和平鸽编脚环,每个脚环上都刻着两岸的经纬度。“想让拿到鸽子的人,用手机一查就知道,这两只脚,都站在中国的土地上。”沈砚秋的眼里布满血丝,却亮得像落了星子。

陈砚往炉子里添了把柴,火光映着墙上的世界地图,每个有竹艺坊作品的地方都插着面小国旗。他想起爷爷当年在祖屋的油灯下编竹篮,大概从没想过,有一天陈家的竹艺能走出国门,能让全世界看到中国人的坚守。

冬至那天,最后一只和平鸽完工了。两百只鸽子在院子里排开,翅膀的竹丝在阳光下泛着银光,脚爪的中国结随风轻晃,像片白色的海洋在涌动。冬奥组委会的人来验收时,当场红了眼眶:“这哪是工艺品,是咱中国人的骨气啊。”

发运前,陈砚让每个人在和平鸽的翅膀上签了名,从台湾老艺人到刚入门的小徒弟,连陈念台都用指纹按了个红印。“这鸽子带着咱所有人的念想,”他摸着儿子的头,“要让全世界知道,中国人的心,就像这竹丝,拧在一起,比钢还硬。”

和平鸽启运那天,村里的人都来送行。王婆往装鸽子的竹箱里塞了袋桂花,说“让外国朋友闻闻咱家乡的香”;那个台湾小徒弟把自己编的第一只竹蜻蜓塞进箱缝,说“让鸽子带着它飞,就像我也去了冬奥会”;陈念台则抱着只最小的和平鸽,在它翅膀上亲了口,留下个湿漉漉的印子。

送别的车队刚出村,就看到两岸竹的新苗在路边排成行,每棵竹苗上都挂着片竹制的小旗帜,风一吹,像片跳动的火焰。陈砚知道,这些竹子会记得,有群中国人,曾用最温柔的手艺,诉说最坚定的信念。

春节前,冬奥村传来消息,和平鸽成了最受欢迎的礼物,很多外国运动员都在社交媒体上晒照,说“这只竹子做的鸽子,比金牌还珍贵”。有位台湾运动员特意发视频,说要把鸽子带回台湾,挂在自家的竹楼上,“让它每天看着玉山,也看着大陆的方向”。$,天>禧-=&小?说#¨/网±′ ?更1e新^最1全)±

除夕夜,竹艺坊的人聚在竹楼里守岁。沈砚秋打开视频,和台北的竹艺铺连线,两岸的徒弟们举着酒杯对饮,唱着同一首《难忘今宵》;春杏抱着陈念台,在他耳边教他说“台湾是中国的”,小家伙奶声奶气地跟着学,逗得满屋子人直笑;陈砚则翻开爷爷的竹篾册,在最后一页写下:“竹可焚,不可毁其节;人可离,不可断其根。”

窗外的烟花在夜空绽放,照亮了院子里的两岸竹,竹梢的积雪簌簌落下,露出下面泛着青的新枝。陈砚知道,这故事还长着呢,就像这竹子会一年年长高,就像陈念台会一天天长大,就像千万个牵挂会慢慢变成团圆。而他们要做的,就是守着这炉火,守着这片竹,守着心里的根,让每个春天,都有新的竹苗破土而出,让每个冬天,都有温暖的念想在心里发芽。

竹楼的灯亮到天明,炉子里的火映着满屋子的笑脸,陈念台的笑声像串银铃,混着竹丝碰撞的轻响,在岁月里酿出最醇厚的味道。那是家的味道,是中国的味道,是无论走到哪里,都能顺着竹香找到的,根的味道。

惊蛰这天,竹艺工坊的院子里飘着淡淡的竹香和泥土的腥气。陈念台已经三岁了,扎着两束小辫,正蹲在两岸竹的新苗旁,用竹制的小铲子给竹苗培土。他脖子上的\"两岸统一\"竹片被晒得发亮,是春杏每天用香油擦过的,说是\"让念想也沾点过日子的香\"。

\"台台,慢点挖,别伤着竹根。\"春杏抱着刚绣好的竹制屏风走过,屏风上用彩线绣着两岸的风光,左边是阿里山的姑娘,右边是长城的烽火台,中间用金线绣着棵枝繁叶茂的两岸竹,竹梢上停着只竹制的和平鸽。

这屏风是要送给北京冬奥纪念馆的,作为永久展品。沈砚秋正在给屏风装竹制的框架,框架用\"九转连环篾\"编的,轻轻一推,屏风就能旋转,把两岸的风光都展现在眼前。

\"昨天纪念馆的人打电话,说要给这屏风设个专区,\"沈砚秋擦了擦额头的汗,\"还说要请咱去讲讲这屏风背后的故事,讲讲两岸竹的来历。\"

陈砚正在调试新研发的竹制投影仪,机器的镜头是用两岸竹的竹节打磨而成的,投出的影像里,两岸竹的生长过程被放慢了百倍——根须在土里纠缠,枝叶在空中相拥,像对久别重逢的亲人。他指着屏幕对围过来看热闹的孩子们说:\"你们看,竹子都知道要往一起长,咱人更得记着这份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