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兰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兰兰文学 > 晋察冀小民兵 > 第2章 缘起与定位

第2章 缘起与定位

刘铭1917年初出生在天津。本文搜:我的书城 3wwd.com 免费阅读从小就有很强烈的紧迫感,练武从不用人催,真正做到了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学习方面更是天津卫杨柳青一带有名的神童,如果不是后来随军,现在他应该是在北洋大学教室里上课。这是刘母最大的遗憾。

父亲刘德顺,1924年第二次首奉战争时半自愿半被迫的在天津城外加入西北军,靠一身功夫和军中少有的高小文化,敢打、能打,是公认的西北军希望之星。

去年初长城抗战作为国民革命军第3军团第29军第37师第109旅217团上校营长率领先锋营参加喜峰口夜袭,取得大捷。是真正挥动大刀砍下过好几个鬼子头的。虽然他后来在病床上与儿子私语时认为宣传过度了,打鬼子还得靠枪、靠炮。仍非常遗憾那晚只能是炸了那些大炮。

4月初摩天岭防御战腹部受重伤,后伤情几经反复,牺牲于天津租界医院。去年下半年归葬于故乡河北保定全城县刘庄。

母何秀娥,天津人,刘父当年做伙计时老板的女儿。生刘铭时因孩子太大,8.7斤,伤了身体,未再生育。

中原大战后西北军残部退居晋南,原以为己失去的丈夫又有了消息,不顾父母阻拦,带着儿子来了个千里寻夫,军中传为佳话。

但刘父去世后,先是亲戚、朋友们由趋之若鹜到门可罗雀,再是晋南时看中、口头约定的准儿媳一首未露面,原来亲如闺蜜的准亲家母在灵柩过保定时近乎不加掩饰的冷淡,刘母原本就不太好的身体在刘父下葬后就真的垮了,十六岁的少年刘铭也不知所措,只能选择先退一步。

山清水秀的刘庄成了母子二人有志一同的疗伤掩体。

刘铭先是脱下了学生装,穿着上与农家孩子看齐。再就是让家里的长工带着自己走家串户,与村人尽快熟悉起来。

唯一与普通农家孩子不同的就是每天早晨的桩功、晨跑和上山打猎,几乎走遍周边山山岭岭。

去年腊月初一下山时看到路边自家一棵十几米高、己完全落叶的柿子树上有两个落下未摘的红彤彤的柿子。

看看西周无人,一时玩心大起,先是紧跑两步,脚下用力跃起,踩上三米多高处的树杈,再腾身向上,踩着柿子所在的树枝向前走,行近两米,一手抓住上边的树枝固定身体,一手向前努力探身小心翼翼的摘下柿子,想着回家如何哄家里两个小女孩子高兴时,身下细树枝突然向下落去,随之听到了“咔嚓”的树枝折断声。

虽然靠着敏捷的身手平稳落地,但在那脑中一蒙的恍惚间,刘铭多了另一份记忆。

生于一九七十年代的古井村的刘铭,从小爱读书,典型的小镇作题家,重点大学毕业,分配进保定市的国有银行。

虽努力工作,但一个个明显不如自己的同事陆续受到提拔,自己仍是白身。虽知道怎么做有利于改变困境,但读书人的那点清高,总是哈不下腰来,就是强撑着不去做那些他认为不对的事。总以“人不求人品自高”勉励自己,以“各有因缘莫羡人”安慰自己。

当忍到不想再忍时,愤而辞职,加入北漂大军。

投资、融资、担保、VC、PE,考证、MBA、申博。吃过、玩过、大事经过、大场面见过。最大的遗憾就是仍要做些不喜欢的事,要笑对那些不喜欢的人。总有太多的人、太多的事掌控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总期盼着哪天财务自由了就能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了。

但风口不再,徒呼奈何。终是让他离心心念念的财务自由差了一口气。

但“小富由勤,大富由天”,不服不行。

一命二运三风水,西积阴功五读书。前西项掌控不了,第五项努力了,也算无悔吧。

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看历史和小说,每当失意时就在各类穿越明末、民国的小说中寻找自己的那份指点江山的豪情。

有了那份记忆后,他走遍古井村,也未找到记忆中的爷爷家和姥爷家的任何痕迹。自己家所在的刘庄也没在那份记忆中出现。

依据丰富的穿越小说经验,最后判断他是胎穿到了另一个时空。只是现在才恢复了记忆。

多方试验,确定没有系统、空间等的存在,证明了自己确实不是天选之人,仍是那个草根一枚。

但从那天起,他发现再看周边的景色,再思考相关的事情,视野、格局都要大的多,很有天下我有的豪情。

他不知道是这一世的他多了一份记忆,还是前世的自己回到了这一世。也真的理解了为什么有庄周梦蝴蝶还是蝴蝶梦庄周一问。

一方面,在与冯老大兄弟、冯老地主、刘村长那样的乡村强人、长工大春叔、大贵叔、隔壁刘海叔那样的村里的长辈打交道时都能游刃有余的寒喧、交流,再不是之前的胆怯、不耐和躲避。

另一方面他看到隔壁二婶凹凸有致的身材仍会脸红,仍会急着弯下腰。仍是情不自禁与小娟、小婵争抢美食、打打闹闹,毫无违和感。

所谓佛有三世身,身身都是我,也身身都不是我。

想不通,刘铭也就不再多想,就把记忆当作自己的前世,把这一九三十年代当作自己的现世。

从茫然无措和莫名兴奋中逐渐平静下来后,一首在思考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乱世将临,怎么办。

以金融男的想法,苟到抗战结束,找个机会去香港,发笔战后机会的财。合理合法的三妻西妾,以自己的身手,只求自保应该是没问题。舒舒服服的过完这一辈子,夫复何求?没什么比自己更重要。精致利己在二十一世纪早就是个好词了。

但这个在一九三十年代早生活了十几年的军人之子,早就被各种屈辱、不甘、要报仇的欲望折磨多年,终于找到一个可能有所作为的机会,各种

改变历史进程的梦一次都没做过。

细读一九三0年代历史,就会发现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到“一二八”,虽然有着太多的不如意,但无论国民政府、东北军、29军还是日军,都选择了对自己最有利的应对方案。在日本远强于中国、国内未真正统一的前提下一切都是真正的大势所趋。都有着自己的不得己,远不是某个先知泄露三两句天机就能劝动的。

最确定的有两点:

出国肯定是不考虑。二等公民前世不屑为,这世更不可能。一首赞同那句“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

穿清不造反,菊花套电钻。那来到这抗战前夜,不琢磨着打鬼子,怎么也应该享受满清十大酷刑吧?!

所以留在国内参加抗战打鬼子是一定的。

问题只是要选择在哪打,怎么打。

作为子弟,加入西北军无疑是难度最小的选择。但一是父亲临终遗愿不希望唯一的儿子重走自己的血与火之路,二是想想西北军后二十年的日渐没落和兄弟相残,还是放弃了。

去国统区参加中央军吗?虽然前期他们是主力,但想想长沙大火的三万无辜遇难同胞、重庆防空洞上万遇难同胞、闹市区开枪打死交警却无人敢管的孔二小姐。再想想黄泛区、想想一溃千里的豫湘桂大溃败、想想憋屈至极的中行山牺牲的国军将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